"氓之蚩蚩,匪来贸丝"第一次读这句话时,看到注释,毫无怀疑地把这句话理解为"一位忠厚的男子抱着布来换丝"。直到读完整首诗,凝望"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想这名男子为什么会变心呢?从当初的忠厚老实到最后的巨大反差让我无法平静••••••
前不久上了一节语文课,讲«氓»,受益匪浅。一节课,讲了24字,可以说是在炼字,希望从每一字眼里揣踱出女子想要表达的情感。也就是这短短45分钟,改变了我对男子的看法。可以看出男子家境并不是特别富裕,狡侩,并且外貌不俗。
那日回到家中,又仔细地看了一遍这篇文章,果然又有了新的收获。并且我认为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并不是完全正确。按照老师说的男子是在集市上看上女子并故意接近她,然而后文有一句是"总角宴宴,言笑晏妟",说明男子和女子其实儿时就已经是很好的玩伴了,并非是长大后才认识。
不过我非常喜欢老师在课堂上的一句话,说"来即我谋"可以看为"来即谋我"。女子心知男子想来"谋划我"的目的,却又不明说。能看出其实女子是非常聪明而且其实是挺憧憬爱情的。暧昧的正如当代那些朋友之上恋人未满的男女们。
其实通读全篇,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从全篇第一个字到最后一字,都在塑造男子风流_狡侩的形象以及女子情深意切却被抛弃的形象。这篇诗歌_这段爱情是从女子的角度来叙述的,可我却完全没有看到女子的一丝缺点。
这就让我迷惑了,难道女子就真的如诗歌中所述的那样就像是没有缺点的完美的人一样?我从来相信"一个巴掌拍不响"这一俗语,也许是女子在写这篇诗歌的时候刻意回避了自己的缺点,也许是男子的问题••••••
不过我们可以想象,是不是女子本来是富家小姐,跟随这这名并不富裕的男子生活后,经常像在娘家一样发发小姐脾气,让男子感到厌烦,所以男子才会越来越疏离女子?不过这仅为我个人的想象,我相信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都会有不同的看法。
读«氓»,我不仅看到了一个悲剧式的爱情故事,更学会了从字眼里去揣摩人物的心理和性格,总之,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