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煎熬,终于,课有了眉目。
教书,自己懂得是一码事,怎样让学生懂得是另一码事。这之间,隔着千山万水。
一堂课,四十分钟。似乎不长,又似乎不算短。精简,是第一要务。删繁就简,勇于取舍,就成了很重要的功课。
无论哪篇文章,可讲的东西很多。更何况,这是名家名篇。好多种想法在头脑里回旋,交织,竟理不出一条思绪。走走,堵了。再换换,又不称意。真是剪不断,理还乱。
终于,想通。从单元目标定位,是其一。遵循课标精神,是准绳。发现文本特质,是根本。扣准学情,是起点。写作方法,主题探究,语言特色,人物形象等,都可以去深挖深砸。找到一个点,寻得一条线,带领学生在文字里游弋,竟是如此艰难的事情。余老说,要读得深,要教的浅。我想,读深,在乎教师的勤奋和悟性。教浅,在乎教师的智慧和能力。这两点,于一堂课,同样分量。
这篇文,很让人感动和感慨。对于母爱,我们似乎从不陌生。但,很多时候,又觉得那样模糊。从模糊到清晰,从忽视到珍惜,从懵懂到感恩,往往经历很长很长的时光。长的,往往令人震惊。长的,往往让人悔恨。想了很久,才确定,读懂母爱,读懂怀念,读懂秋天,就是最好的路径吧。
散文,从文字里读出情,从语言中读懂人,该是重中之重。母亲的每个细节,都是爱。爱的苦,爱的深,爱的小心翼翼,爱的忘了自己。发泄时,她躲;出去后,她听;落叶时,她挡;花开时,她求;答应时,她喜;嫌烦时,她羞……看花,成了母亲永远的遗憾;看花,也成了作者永远的疼痛。躲避,是爱;偷听,是爱;敏感,是爱;央求,是爱;矛盾,是爱;絮叨,是爱;隐瞒,更是爱……这些,等母亲去了,他才真的懂。爱花的母亲,是爱生活。看花的母亲,是爱孩子。期待,瘫痪的儿子,日子像菊花一样,开的绚烂而热烈。什么颜色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开花的心。生命本是五彩缤纷,学会悦纳每一种境遇,是每个人的必须。我想,这就是母亲未说完的话。作者,终于懂得了怎样好好活,也终于活成菊的模样。
天堂里,肯定有烂漫的菊,让母亲依偎。母亲,也一定像菊花那样,烂漫的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