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治秩序”之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读书心得二
故乡是什么?是从来也不会想起根植心底的一份眷恋,是永远也不会忘记牵挂心头的一腔情怀。故乡的一切在每个人身上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每个人对故乡都有一种特别的感情,是融化在血脉里的感情——这就是中国人的乡土情结。中国人为什么会有如此浓烈的乡土情结呢?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认真阅读《乡土中国》,第一部分文章包括乡土本色、乡村交流、乡土动机。乡土社会的土气的本色,决定了其不需要文字的文化特点。乡土社会是熟悉的,熟悉社会的社会关系,面对面的社区环境,在空间角度看,甚至不需要文字;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安定社会,从时间角度看,不需要文字。前三篇是全书论证的起点和基础,乡土中国是对于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特点很有帮助。
第二部分基于乡土社会的基本特征,书中详细阐述乡土社会的结构特征,《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等篇章用平实质朴的语言描绘了中国四十年代后期的中国乡土社会的现状。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质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他并不排斥其他体系同样影响着中国的社会,那些影响同样可以在中国基层社会里发生作用。
第三部分阐述乡土社会的秩序维护和权力结构,包括《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我感触最深的的是礼治秩序。礼治秩序是一种以道德和礼仪为基础的社会规范体系。在这种体系中,人们通过遵循一定的规矩和行为准则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这种秩序的维护主要依赖于人们的道德自觉和社会舆论的监督,而不是严格的法律制裁。费孝通先生通过对农村社会的观察和分析,揭示了礼治秩序在中国的具体表现。他认为,在农村社会中,长辈和晚辈之间的关系是礼治秩序的核心。长辈有权对晚辈进行教诲和指导,而晚辈则有义务尊重和维护长辈的尊严。此外,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和支持也是礼治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朱子家训》、孔子的“仁”爱精神以及中华孝道等无不渗透着“礼治秩序”。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礼治秩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现代社会对个人自由和权利的重视使得传统的礼治秩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另一方面,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对道德和礼仪的要求也在发生变化。因此,我们需要在保持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加强对现代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应用。同时,我们还应该积极倡导文明礼仪、提高公民素质,使人们在遵守社会秩序的过程中,既能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能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让礼治秩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的活力。
最后作者讨论乡土社会的变动和变迁,《血缘与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求》让我们真实感受到乡土社会的存在和变迁。在乡土社会中欲望经历了文化的陶冶可以作为行为的指导,结果是印合于生存的条件;乡村文化中微妙的搭配可以说是天工,而非人力,虽则文化是人为的。
《乡土中国》中,作者以乡土社会本色与文字下乡为引入,逐步介绍了乡土社会的特点,社会的稳定性和传统性格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序格局、形成了推崇传统道德的礼治秩序、衍生出了以教化为手段的长老统治、达到了欲望与生存条件硬核的状态。而这些又反过来巩固并维护乡土社会的稳定。
《乡土中国》很好的剖析了我国最基础的社会,从不同的角度讲解乡土社会,每个观点熠熠发光,使人受益,使读者更深入了解何为乡土中国,何为乡土社会的特性。可谓社会学的经典之作。从这个角度来讲,进行《乡土中国》的整本书阅读,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都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