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3号礼拜六 农历7月初22
气温23/33度,晴/雨 空气优23
一早去公园晨练,超慢跑,阳光浴,太极八段锦。
这学期学习太乙游龙拳,很舒展,前面一小节五个动作,看似简单,做到位也不容易。刷到好多个教学的视频,有几个讲的也很详细,加上课堂上老师的示范,慢慢有点入门了,这一套是六十个动作,我们有学友暑假一个多月就学会了,应该也不用学一年的。
银杏叶开始泛黄,果子也开始成熟落地了,这就是秋天该有的模样。

九点多回来,开始练琴,最好的时间,做最喜欢的事情,开心!
我独处时轻松,因为我不觉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无需感到不安。
这话可不是我说的,是周国平老师 在《风中的纸屑》里的,但很契合我心。
昨天听了樊登老师解读低碳水,也听了他说解读完这本书后,很多人都在网上攻击他,说他看不起北方吃面的人,他也很委屈,因为他自己就是北方人,有啥看不起北方人的,何况他自己也很喜欢吃面条,他只是想让大家吃的更科学更健康而已。
要说起读书,那还得是樊老师,他已经读了八百多本书了,自己还写了好几本书,包括孔子论语的解读,他读过的这些书大部分是要再讲给大家听的,不是随便读读的。
我也经常听樊老师讲书,像苏东坡传,听了好多遍。
有一个感受就是,不能只读自己喜欢的,而是要读你不懂的,没有接触过的知识,才能不断进步,跟名人学,跟高人学,都不如跟着他们的书学习。
我们徽州西递村有一副著名的楹联,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徽州人从古至今都很重视读书的。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出自北宋《神童诗》,是古代科举制度下的文化烙印,它的价值,需要放在历史语境与当代视角中辩证看待。
从历史合理性来看,这句话在特定时代有积极意义。
古代社会,阶层固化,“士农工商”的排序中,读书是平民突破阶层壁垒的主要路径,通过科举入仕,就能实现个人价值,也能获得社会尊重。
它鼓励民众重视教育,也推动了文化传承,让知识成为打破身份桎梏的力量,在千年间塑造了中华民族“耕读传家”的文化基因。
但从当代视角审视,这句话的局限性也十分明显。它将“读书”窄化为“求仕”,忽视了多元职业的价值。
在现代社会,农业科技研究者、技术工人、工匠等职业同样是社会运转的核心力量,“下品”的论断本质上是对劳动价值的单一化评判。
同时,它也暗含“唯学历论”的倾向,如果过度推崇,易导致对实践能力、职业技能的轻视,与“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当代职业观相悖。
如今,我们应继承的是“重视知识”的内核,摒弃“贬低其他职业”的偏见。真正的价值排序,从来不是“唯有读书高”,而是“唯有创造价值高”。
但是,无论是通过读书深耕学术,还是通过实践锤炼技能,只要能为社会贡献力量,便是值得尊重的人生选择。
这些道理都是很容易懂的。但我觉得古人留下的智慧更重要,上联中的“下品”,下联中并没有对“上品”,而是对了“高”,不是做学术研究要读书,就是做一个普通人也是要读书的,读书多的人,就算做厨师,也可以成为一个不一样的厨子,像五星级酒店的大厨,米其林餐厅的大厨,像专门为国宴掌勺的厨子,都是经过大量的专业学习和研究成长起来的,并不是只研究做饭做菜,而是要研究食材,营养学,甚至心理学等广泛的知识,也并非全靠天分的。

今天践行低碳水,早上少吃一个包子,中午多加了一个鸭腿,水果葡萄也限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