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在听帕萃斯.埃文斯的《不要用爱控制我》这本书。书的开篇就提出暴力冲突是从控制开始的。我们很容易理解成社会上身体或语言上的暴力冲突,但是常常忽略了关系里的隐性暴力。
比如在亲子关系里,常见的控制就是用爱的名义控制子女,一句“我都是为了你好”就可以肆无忌惮的定义孩子,批评孩子,帮孩子做决定。
控制也常常发生在亲密关系里,比如丈夫对妻子的指责批评,甚至是谩骂和人身攻击,甚至于身体暴力。
作者总结出三种病态的控制关系。
一、抹杀他人的人格独立性
控制者无法看见和理解被控制者的感受想法甚至会曲解。作者在书中提到一个案例,7岁的苏茜要吃香草冰激凌,而妈妈坚持认为她喜欢的是巧克力冰淇淋。
人格的独立性被抹杀,常常会让被控制者内心产生失去自我的焦虑,如弗洛伊德提到的阉割焦虑。
二、主观的给他人下定义
在控制的关系里控制者常常感觉自己掌握着定义他人的特权,动不动就评价批评或是指责他人,自己都是对的,他人都是错的。
被人定义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因为你的精神边界被入侵,你的自我被抹杀,而定义他人的人,常常是无法理解到这一点的。所以作者提到“自我定义的过程中,你能创造出自己的精神边界”,这一点很重要。
三、攻击侮辱和惩罚被控制者
当控制者失控的时候,就会攻击被控制者,或者以谩骂,殴打,侮辱以及惩罚的方式对待被控制者,其中也包括以不回应的冷战方式来切断关系。
例如伴侣中的冷战和亲子关系中的无回应。这都会给被控制者的内心带来巨大的痛苦和恐惧。控制者往往会决绝地在心里切断关系,而被控制者无法承受这样的痛苦,就需要放弃自我去妥协和讨好控制者,控制者感觉到足够好的时候,关系才得以重新联结。
父母如果用这样的方式来对待孩子,往往是孩子恐惧和焦虑的来源。孩子可能因为承受不了这样的方式而妥协,因此孩子可能会放弃真实的自我,从而忠诚于父母。这对孩子的自我发展会是一个巨大的创伤,在未来的人生里失去真实的自我,活在别人的认可之下。
在关系里你是谁?是控制者、被控制者还是在两者间转换,还是你可以自由地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