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是由评委余秋雨、王蒙、南方朔先生等在《亚洲周刊》中“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 评文的第四强。评语是这样写道“这部作品表现的大多是上海中上层阶级和抗战时期香港人的生活情形,张爱玲先生以一种十分冷静的态度,仿佛不动声色的讲述了一个遥远而动人的传奇。”
这是一部小说集,前前后后一共九个故事,以“金锁”起以“封锁”结。
张爱玲先生的作品向来没有那么多剪不断理还乱的冗长繁琐的剧情与篇幅,而《传奇》更是一部让人眼前一亮的经典短篇小说集。
我向来喜欢读杂书,但通常若是一些没有底蕴的杂书,带给我们的人生观和爱情观都是过于美好且不切实际的。而这,也是我恰巧要推荐张爱玲先生这部作品的重要原因之一。你可以理解成这是一部短片言情小说集,而言情小说通常会以一种异于现实生活状态的情怀呈现在你眼前与幻想之中,但我保证,《传奇》,不是。毕竟,在你的书海里,总需要有那么一两本书,能带你看看世态,带你看看人性。
张爱玲先生生不逢时,她在战乱中见证着一幕又一幕风霜雪雨。但这反而让先生的笔锋更加婉转有力。九个故事,九段人生,数不尽的传奇。
小说一开头,在<金锁记>里张爱玲先生就带着我们一起走回了三十年前的香港与上海,这三十年可不是从我这里走回的,而是从她那里。
你读<金锁记>的时候,也许会不理解姜长安的怯懦、更不理解童世舫的寡淡、你甚至会极不认同曹七巧的偏执和刻薄。三十年恰就是曹七巧的三十年,欲爱而不得的三十年,这个时代又帮助曹七巧锁住了女儿姜长安的三十年。----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未完,完不了。
张爱玲先生的小说中,几乎无一不以悲剧结尾,但《传奇》中的<倾城之恋>却这样写道“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
在先生笔下,<倾城之恋>算得上是她唯一一部男女主人公以婚姻为结尾的美好结局。也因此,这部<倾城之恋>被不断翻拍成了影视剧、电视剧给人们以视觉上的享受和体味。
这是一篇探讨爱情、婚姻、人性在战乱以及战后是怎样生存和挣扎的作品,寥寥数千字将各色人物刻画的已是淋漓尽致入木三分。上海白公馆的六小姐白流苏,经历过失败的婚姻,在利益面前险些又以丧偶的身份为前夫守孝。可尽管如此,她仍然遇见了范柳原。一个富贵人家的浪子。
那样的年代,战乱、动荡、人心惶惶;那样年代的爱情,刻骨、惊心、惶惶终日。就在我和白流苏同样以为范柳原不会回来了时,他却在弹夹声中出现了,他用手护住她的头,急促道“别着急,别着急。”我读到这时,心都软了。也难怪白流苏愿再许他十年婚姻。
<倾城之恋>并非单胜在这样圆满结局,反而正是这看似圆满又千疮百孔的,才更让人唏嘘感叹。流弹在城市里炸开时,柳原说“这一炸,炸断了多少故事的尾巴。”流苏说“炸死了你,我的故事就该完了。炸死了我,你的故事还长着呢。”
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火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
小说集以最后一篇<封锁>完结。如果不碰到封锁,电车不会停,就不会有厌倦家庭生活的吕宗桢和无法抵抗命运的吴翠远一段旖旎的故事了。只不过,封锁开放了,封锁期间的一切,等于没有发生。整个上海打了个盹,做了个不近情理的梦。可我还记得翠远的电话号,“七五三六九”。我觉得,宗桢也记得。只不过,被封锁罢了。
余下尚未讲述的几个故事,就不再一一品评了,读张爱玲先生的作品,我只觉不是在读一本小说,倒像是在看一幕幕动态激情的话剧,文字带给我的画面感要远远高于荧屏上的任何一帧。在先生的书中,你总能看到一些历史与时代的结合,人性和社会的缩影。一篇只一盏茶的光景,为了不负好文章,何乐而不为呢?
张爱玲先生写过太多的传奇,写着写着,就连她自己,也成了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