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真有种“相逢恨晚,人谁道、早有轻离轻折”的感触,书中的内容深深吸引着我。
这本书在教研开展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一个班级其实也是教研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是教师授课的主阵地,教师某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与班级的班风、学生的学习状态密切相关,这就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学生的“学”——比如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教他们如何回答问题,而教室里学生的状态本身也是值得研究的对象。
教研中,要做到开放教室,教师得有主动请同事来给自己的课挑毛病的意识。确实,正如“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没有哪一节课是完美的。我们作为听课者时,总能发现授课教师的一些问题,可自己却不愿在他人面前暴露课堂上的不足,一方面是因为抱着“我的课堂我做主、我说了算”的想法,另一方面也让自己的课堂始终处于封闭状态。所以在教研中,应该让每位老师都上公开课,让每个人的课都能得到他人的评价,如此方能“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教学技能才能不断提升。
通过学习,我明白了课程的含义:课程就是学习的经验。在英语释义里,它有“履历书”的意思,也就是说课程是学习的轨迹、学习的履历。创造课程并非是预设目标或计划,而是积累学习的经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采用主题学习(主题——探究——发现)或综合学习的形式。其中,综合学习是没有正确答案的,实施中,要谨慎。没有正确答案的综合学习,从另一方面来说 ,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某一课程的实施中,还可以邀请家长参与进来。开放办学,让家长走进学生的学习和活动,正如“众人拾柴火焰高”,这是建立家长与学校教师之间互信的一种方式。回到课程实施本身,有了家长的参与,能让整个课程的推进更顺利,同时也能在这个过程中构建良好的家校关系。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学校的改革一直都在路上,作为教育者,特别是管理者,要怎样在当下,结合学校实际进行改革,将学校带到更远的地方,这需要不断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