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价值上的亲密,并不等于两个人的人生价值追求一定要相同,而是你有你的人生追求,我有我的人生追求,我欣赏你在追求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价值和成就,你也欣赏我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的时候,表现出来的价值和成就。~半山文集
亲密关系中有一个核心要素:自己觉得自己身上最具备人生价值的那部分,必须要得到彼此的认同、欣赏和敬重。
亲密关系具备这一个要素,双方才能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做到:去鼓励和支持对方“做自己”。
没有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亲密关系,是不容易长久的,犹如海市蜃楼。
爱情生活的亲密,身体之间的亲密,生活细节上的亲密,各种乐趣上的亲密,都不如人生价值上的亲密。
人生价值上的亲密,并不等于两个人的人生价值追求一定要相同,而是你有你的人生追求,我有我的人生追求,我欣赏你在追求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价值和成就,你也欣赏我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的时候,表现出来的价值和成就。
“亲密关系”的精髓,在彼此满足彼此之间的需要之后,彼此之间的认同、欣赏和敬重,才是亲密关系的重中之重。
关系的发展需要彼此都在关系中得到成长,人靠什么来成长?每个人都靠自以为的价值追求来成长,靠践行自以为的价值的行动来成长。
通俗一点讲,亲密关系的核心要素,就是:我想成为的那个人,是你认同、欣赏和敬重的人,你想成为的那个人,也是我认同、欣赏和敬重的人。
彼此都允许表现出一个优秀的生命的方式,各不相同。
人活一世,都离不开人际关系,
朋友再多,也都不如知己一个。
因为,真正的知己,是可遇不可求的。
知己并不是死闺蜜,她不会跟你勾肩还搭背,
而是你愿意把心里的话,说给她听的人。
知己更不是直言的朋友,而当你满腹心事,愁肠郁结的时候,
她会去帮助你,去鼓励你,去安慰你。
真正的知己,就是这样一份懂得与相知,那是一种淡淡的陪伴与共鸣。
茫茫人海,知己难觅。
真正的知己之情,不在平时里,而是在风雨中,
那是一种无言的温暖,那是一种无形的陪伴。
真正的知己之爱,不是在嘴上,而是放在心中,
当你在低谷的时候,她就会做你的拐杖,为你挺身而出。
可见,真正的知己,比家人还亲密,比朋友更暖心。
认同,简单而言,就是认可、同意、接受的意思,是一种满足个人归属感的心理机制,是个体潜意识地对某一对象的认可、模仿过程。
//////////
从心理学上讲,认同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将外在的理念、标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社会心理过程。
//////////
而价值认同,是人们对某类价值观念的认可,并形成产生相应行为的过程。价值认同是情感认同的基本内容,而情感认同又是实现价值认同关键,二者常常合二为一,没有情感认同,就没有真正的价值认同。我们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其要旨在于通过情感的方式实现对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同,从而达到具体践行的目的。
价值观认同是一个由外到内、由认知经由情感再到意志、由观念到行为的连续推进过程。从心理发展过程来看,价值观认同不仅要对认同什么价值观、为什么要认同、究竟如何认同等问题有基本的理性认知,更需要价值主体在价值活动中拥有丰富的个体和群体情感体验。
//////////
这世界上的知己大约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见如故、相逢恨晚:另一种便是竹马之交,总角之好。前者是玄德孔明,钟期既遇,高山流水;后者则是伯符公瑾,同袍同泽,同符合契。但是不管是这其中的哪一种,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需要大量的相似性才能成为知己,这些相似性可以是经历,也可以是梦想。
因此知己是不可能凭空产生的,需要两人之间大量的相似性作为基础,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而没有相似性作为基础的人,几乎不可能成为知己。因为没有相似性,就很难理解一个人。所以在我看来,知己就是在拥有大量相似经历的基础上,能够恰当的理解你的难处以及支持你的梦想的人。多说一句不会觉得你在无病呻吟,身在福中不知福:而少说一句,他也能恰如其分的理解你的难处,以最容易让你接受的方式施以援手。
所以首先,想要成为知己的前提是两个人要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个人对于知己的划分存在不同界限,也许相似性达到30%的时候,某些人就会把对方当做知己,有的人则需要相似性50%才可以。这不是我们讨论的关键。
关键在于一一芝诺有一句话很出名,大意是这样的:
人的知识就像一个圆,圆圈外是未知的,圆圈内是已知的,你知道的越多,你的圆圈就会越大。圆的周长也就越大,于是,你与未知接触的空间也就越多。因此,虽然我知道的比你们多,但不知道的东西也比你们多。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我们对世界和对知识的一个认知,其实在我们和朋友的相处中,这句话也是成立的。而我认为知己难逢,其实换一个角度应该问的是这个问题,为什么越长大我们越觉得难以被人理解和理解别人,为什么朋友(甚至不必是知己)越来越少?
这个问题要拆分成几个阶段来看。
年轻的时候,狭义的来说可以称作我们还在上学的时候,这个时候我认为是我们一生中朋友最多的时候。因为生活简单,我们拥有的圆后比较小,大家的相似性很高。互相之间能够理解彼此的难处和槽点,同时攀比等等负面的情绪也比较少。因此我们很容易产生我可以和这个人分享一切经历、她/他好懂我这种感觉。
这并不是错觉,也没什么问题。但是根本上来说,还是因为我们彼时的生活单纯,个体之间差异性本来就小,而且学校内更加淡化了这种差异,大家一起吃饭逃课,聊不完的话题。所以常听到人说,高中大学的同学,更包括同宿舍的,很有可能就成为了一辈子的好朋友。这是因为我们有那些年不掺杂质的感情和高相似性的经历作为基础。
但是很悲伤的是,那个时候往往也就是我们亲密度最高的时候了。人越成长,就越难和别人进入亲密关系,越需要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因此在初出茅庐到成家立业之前,这段时间大约五年十年,对于年轻人来说其实是最不好熬的。也是常常在这个阶段,我听到身边朋友抱怨说互相联系的少了,虽然没有开口但是大家都能察觉到感情淡了,有些原本能说的话现在不好开口了。
而这又是因为,我们离开校园之后,圆周突然变大了。学校认为的压制了个体间的差异,但是回到社会之后,这些差异终究还是存在的。我们会有不同的工作、不同的境遇、不同的经历,同时也会有不同的成长速度和不同的对自己、对未来、对这个世界认知。也许大学毕业一两年之后,再见面的时候,我们能聊的共后话题除了综艺、新闻、旅游,大约也就只剩下共同的回忆了。因为聊工作,互相插不上话:聊生活,往往也开始体现出差距。
这种时候,不能怪曾经无话不说的朋友为何此时此刻理解不了你。因为他们错过了在分离之后你生命中太多的细节,很难站在你的角度再去思考问题,同时自然也不明白你的难处、你的需求和你的梦想。而我们其实都能察觉到这种细腻的变化,许多事情也就不必再开口了。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相似性降低了。
而回归到原来的问题上,为何知己难逢。第一是他需要相似性作为基础,而在离开校园之后,很难再拥有这样的环境。第二是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你有多部分必然是要自己去经历和面对的,这就需要给自己更多的空间,本能的排斥另外的个体的介入。
而第三点,其实也很关键,就是知己有时候不是逢来的,而是经营来的。如果我们抱着逢知己这样的心态,其实是被动的在等这类人的出现。那这就是茫茫人海里的一个概率问题,运气成分太高了。而如果明白友谊也需要经营,就和爱情,婚姻一样的话,不敢说能够找到几个知己,但是拥有一些可以交心、信任的朋友,还是不难的。而这个话题展开来说又很庞大了,就暂时不做赘述了。总之,维持一段友情也是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真诚。
综上,知己难逢或者说朋友越来越少,实在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和成长过程的必经之路,没有什么好泪丧的,等到五六十岁的时候就会发现,老友其实都还在。如果不在了,那也感激实实在在踏入过我宇宙。
知己会用最适合你的方式跟你相处
不疏不腻、不怠不急
而且始终不离不弃
人生难求一知己
知己难逢几人留
若你已经遇见了人生的知己
就请你好好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