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刚刚落下帷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擘画了新时代城市发展的宏伟蓝图,更对城市工作队伍提出了“加强素质和能力建设,激励干部干事创业、担当作为”的明确要求。建设让人民满意的高品质城市,关键在人,核心在队伍。作为党员干部,我们必须深刻领会会议精神,自觉以“勇”字当头、“融”字为径、“实”字托底,锻造过硬本领,激发昂扬斗志,在建设人民城市的伟大实践中勇担先锋。
一、坚持“勇”字当头,以担当之志迎难而上,开城市治理新局。城市发展日新月异,治理挑战层出不穷。面对新矛盾、新课题,唯有“勇”字为先,方能破局开路。古人云:“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城市工作者尤需这种因势而谋、应时而动的勇气。城市工作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这要求我们必须勇于打破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敢于触碰深层次矛盾。城市更新中的“硬骨头”、精细化管理中的“老大难”、风险防范中的“灰犀牛”,无不需要党员干部拿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担当精神。要主动“开门纳谏”,不仅向专家问计,更要深入街头巷尾、楼宇社区,直面群众诉求,倾听最真实的声音。唯有以“勇”的姿态,才能有效打开城市治理的“大门”,让创新思路和务实举措源源不断,为城市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二、坚持“融”字为径,以融合之智凝聚共识,汇城市发展合力。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做好城市工作,必须深刻理解“融”的要义。这首先体现在“融通民情民意”。要坚决摒弃“盆景式调研”“悬浮式决策”,真正沉下去,融入群众生活场景。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听居民心声,在交通治理中问市民体验,在“15分钟生活圈”建设中察民生所需。史载“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新时代则要求我们主动疏通民意渠道,善用数字技术搭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民意“直通车”,让“城市体检”精准把脉群众急难愁盼。其次,“融”更在于“融合多元力量”。城市治理是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市场、社会多方协同。党员干部要当好“融合剂”,善于搭建平台、创新机制,引导驻区单位、社会组织、志愿者和广大市民有序参与共治共享,变“单打独斗”为“众志成城”,凝聚起建设美好家园的强大合力。
三、坚持“实”字托底,以实干之风笃行不怠,创人民满意实绩。“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一切宏伟蓝图,最终都要落脚于“实”字。城市工作千头万绪,容不得半点虚功。要弘扬“实”的作风,聚焦主责主业,把会议部署转化为具体行动。一要“察实情”。走出办公室,深入项目现场、生产一线、管理末梢,用脚步丈量城市肌理,掌握第一手资料,确保决策源于实际、符合实情。二要“出实招”。紧盯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如城市内涝、停车难、公共服务不均衡等,拿出针对性、可操作的解决方案,发扬“绣花”功夫,精准施策。三要“求实效”。树立结果导向,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的根本标尺。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反馈机制,邀请群众参与“阅卷”,看政策落地是否惠及民生,看项目推进是否改善环境,看矛盾化解是否促进和谐。要以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用可感可及的变化回应人民期待,将“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镌刻在实实在在的治理成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