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走半月,感慨良多。
西北一行,也基本上可算是说走就走,一时性情,两厢慰藉,而后各自安好。
这半月,缘起陕南小城,醉听戈壁古风,梦回大漠浮华,挥别黄河涛声。
前往茫然之地,赴身未知旅程。若论收获,且不说精神与情感,只眼观耳闻、肌肤感触,已然得到了充分的满足。虽算不得毕生难忘,但也值得久怀感念。
以前看书,是自己多年来一直喜欢的作者,她认为人应当每年都写一封遗书。深以为然。并不觉得这是一件有任何需要避讳的事情,世事无常,应当做到内心时刻了然,可以接受任何突如其来的结果。
这当然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需要通过的无疑是一条艰辛的充满矛盾苦痛的荆棘之路。也并不能要求除己之外的任何他人勉强接受,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要有许多自己的选择,包括那些看起来没有选择的情况,也是一种选择。
本来这些文字应当在两个月之前就跳脱思想,是自己一再压抑,还以为可以逃避不断呼喊着的心声,过一种所谓正常的生活。事实证明,漫说一生,连一年甚至几个月都不行。
春节过后的五个多月,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里。可做的事情不多,喝茶,赏花,偶尔做些活计,看大量的书,有时候甚至一整天都能大门不出。在这样的年纪过这样的日子,我想没有几个人会觉得正常或者合适。就连自己也十分确定不可能一直这样,作为缓冲,我想半年左右足够了,所以有了西北的半月之行。常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虽不完全认同,但有时候所行之路确实能够帮助更深刻地理解所读之书。
再往前推算,近一年的时间,思想的桩子一点点夯牢,三观确立。我知道很多人终其一生也没能形成独立自主的三观,甚至从来没有考虑过这样的事情,这未尝不是一种幸运。但我并不羡慕这样的幸运,我宁可选择痛苦,也要对人生真谛一探究竟。
说回遗书的问题。简单来讲,就是如果知悉生命即将终结,对于自己过往的人生做个总结,对于身后的事情做个交代,仅此而已。
三十年,若生命就此结束,确实短了些。古人所谓“人生七十古来稀”,放在今日已不合实际。生命长度不断扩展,但是质量却并没有随之提高。我不如古人,若能健康活到七十,实乃大幸,如若病痛缠身,宁愿早日超脱。而如果实在不幸,今天即是自身末日,我能否坦然接受,平心挥别这个世界呢?
这个问题在近一年来的思考当中曾经多次出现,起初难以得出答案。当然对这个世界有所依恋,尽管它有那么多丑陋的地方,但是还有很多美景和真情。也放心不下至亲之人,最为担心的便是母亲,若是白发人送了黑发人,何其残酷。
后来有所改观,世界的丑陋源于人性,不可避免,美好发自真心,不以时间长短为计。至于骨肉至亲,即使有再多不舍,意外来临之时,也是无可奈何,这个时候的生命犹如尘埃,微渺得不值一提。
最后终于想通,人来到这个世上,生不由己,死亡看起来可以选择,但这选择也只是单向的。人又生来是独立的,无论生存还是死亡都是个人的事情,有人可以觉得这样的想法是自私,因为他根本就不懂什么是孤独。
在黄河边上的寺庙白塔下,看到这样一句话:在死之前,你并没有活过。霎时了悟,再无牵绊。
三十年前,呱呱坠地之时,此后漫漫人生皆是未知之数。有万千条道路可走,每一条路途中都有不一样的风景,穿行其中会形成不同的思想,练就不同的体魄,经历不同的人事,书写成不同的人生。但我相信一个词:殊途同归。那么多岔路口,每一次的选择都是一个不同的故事,但都是在向着共同的归属。
三十年后,若是再无明天,虽有万般不舍,但我会微笑挥手说再见,对骨肉亲人,对同窗好友,对这个世界,对自己。
我不是一个乐观的人,但能看开很多别人看不开的事情。我也不是一个豁达的人,但也能接受很多别人接受不了的处境。
我很满足,对于到目前为止的人生。虽有遗憾,但却无悔。
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