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诗坛——高适(三)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01
天宝六载(747)的大唐王朝一片腥风血雨。
权相李林甫把持朝政已有十数年,他为了排除异己而大兴诏狱。正月,朝臣们还没有从过年的喜庆中缓过劲来,就听闻贬至梧州的太子舅佬韦坚和贬为播州太守的太子好友皇甫惟明,都被赐死于贬所;与这两人交好的前宰相李适之惊惧之下,自缢于贬所宜春;北海太守李邕和淄川太守裴敦复因与李适之交好,也被李林甫构陷,杖杀于任所;还有刚被赐爵的给事中房琯,正尽心尽责地帮李隆基修缮华清宫呢,也遭受牵连被贬为宜春太守。
时代的一粒沙,落到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那个时节,48岁的高适客居李邕府上已有数月,一直在等待出仕的机会。不曾想没有等来工作的音讯,却等来了好友李邕被杖杀的噩耗。
数十年入不敷出的漫游生活,祖上留下的家资早已消耗殆尽。经过这一番折腾,回到睢阳的高适生活愈加困窘。立冬未到,还在为五斗米烦恼的高适不光等来了漫天的飞雪,还等来了一位故友——琴师董庭兰。
02
董庭兰擅七弦琴,师从凤州琴师陈怀古,青年时代就凭着高妙的琴技蜚声内外。诗人李颀就盛赞他的琴声“言迟更速皆应手,将往复旋如有情”(《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甚至能引来深山鬼神前来偷听。
董庭兰与高适相识于十年前的长安。
那个时候,繁华的两京不光是天下士子的乐土,也是艺人们的天堂。当朝CEO李隆基酷爱文艺,琵琶、二胡、笛子、羯鼓等乐器无一不通、没有不晓。他还擅长作曲,有作品《霓裳羽衣曲》、《小破阵乐》、《春光好》、《秋风高》等共计百余首。
为了丰富权贵们的业余生活,早在开元二年(714年),唐玄宗就将原来隶属于太常寺的音乐人才圈划出来,扩充为“皇家歌舞团”——左右教坊。后来不过瘾,又创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座集音乐、舞蹈、戏曲为一体的综合性“皇家艺术学院”——梨园。
梨园网罗天下最顶级的艺术人才,设有编制300余人,分为编辑和乐营将(又称魁伶)两套人马,专事歌舞创作。身为院长的李隆基不光亲自写本子、排节目,还经常指令翰林学士或有名文人编撰节目,诗人贺知章、李白等都曾为梨园编写过节目。
在权贵们的引领下,大唐王朝的娱乐业空前繁荣,成就了一大批殿堂级的“流量明星”。比如歌舞琴三绝的李彭年、李鹤年、李龟年“李氏三兄弟”,圈粉无数的“剑舞传奇”公孙大娘,凭一口神乎其技的笛艺吃上皇粮的李谟,被宁王纳入旗下的“大唐好声音”莫才女等等。

趁着这一波热潮“京漂”的董庭兰是个琴痴,他会为了学习不同的技法而周游四方,“闻有解者,必往求之”,先后弹过杂调三百,大弄四十,演奏曲目之广,为当时琴坛罕见。
凭着出众的琴技和时代的东风,董庭兰在歌舞升平的长安城混得风生水起,他日常出入公卿门庭,结识文士名流,甚至被宰相房融之子房琯招入门下,成了一名清客,自此跻身上流生活圈。
747年,随着房琯被贬外地,董庭兰也光荣下岗。
03
当时的大唐王朝,李林甫只手遮天,皇帝下召“命通一艺以上者皆至京师”,李宰辅竟胆子大到用“野无遗贤”的借口来搪塞。为了躲避李相一党的“无差别”打击,董庭兰只能出京谋生。
两个落魄的旧友就这么在异乡的冬日意外相逢。面对流离失所还不知道明天在哪里的老友,口袋里掏不出半毛钱的高适却依然筹筹满志,居然唱出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宏词大调。
《别董大》二首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大家耳熟能详的都是其一一首,私以为若要领略此诗的精妙,还需把第二首也一并奉上。
第一首诗,写别离却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他说千里黄云遮天蔽日,日色沉沉中,北风卷着大雪漫天飞舞。这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开阔悲壮。
然而又不是一昧的深沉哀伤,在一片落日黄云大野苍茫中,却遥见断雁出没寒云,浩瀚长空之上的逆风精灵,无端地让人生出几多希望。
它既是一点隐喻,也是一段引信,带出下文转折之妙。
高适是一个情感特别强烈的诗人,不管是反映客观现实或抒发感受,他都不喜欢采用隐晦曲折的手法,而往往用直抒胸臆来表明自己的思想情感、褒贬是非。就像这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话语素朴但又响亮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
如果说第一首诗是赠别董大,那么他的第二首诗则是要赠言郁郁不得志的自己。自长安一别又是十年漂泊,可是大丈夫又有谁能甘心贫贱。即便今天已经困顿到掏不出一顿酒钱,他也没有因此而沮丧、沉沦,而是依然想要奋翮高飞。
慷慨豪放之气自不可掩。
04
盛唐人写离别,不管离愁别绪多少的凄清缠绵或低徊留连,都会不由自主地在句尾裁撤出一段明朗和昂扬。王昌龄说“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处是两乡”,李白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颀说“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即便委婉如王维,也会高唱“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之深情厚谊。
高适的送别诗也有“盛唐高调”,但相比时代中人的明朗,他的送别诗作更独具一段阳刚矫健。如《送李少府时在客舍》《夜别韦司士》《送田少府贬苍梧》等作品,往往于悲慨中透露出壮烈之致,于离愁中焕发出进取之情,诗人胸中那一股深沉的理性和飞扬的高志,时时渗透于字里行间,仿若金石之声。
《送李少府时在客舍》
相逢旅馆意多违,暮雪初晴候雁飞。
主人酒尽君未醉,薄暮途遥归不归。
淡墨轻扫,暮雪,初晴,和归雁,勾勒出的却是离别的轻愁。与他乡旅舍的送别之酒一同入喉的,除了离愁别绪,应该还有不尽意的惆怅人生。诗人却依然诙谐相问:“天色已晚,路程遥远,你还走不走?”没有刻意的渲染,却以家常俚语一般的真诚,完成了它浑成自然而不刻露的洒脱风旨。
05
再来看一首《送李侍御赴安西》。
《送李侍御赴安西》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首联写指马待发,英风凛然;颔联“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沉雄而又含蓄;颈联“虏障燕支北”承“万里外”既交代了李侍御将去之地,又引出了尾句;他高调慰劝好友勿以离别而惆怅,只须看取宝刀,大展雄图。全诗句式雄壮,情感豪迈,节奏高亢有力,处处为志士壮行,为友人增气。
读这些诗,无不痛快淋漓。
在盛世里郁郁不得志的高适,在一段段酬唱逢迎的离愁别绪里,处处安放自己的高韬和远志。是以他的送别,总是洋溢着一股雄健昂扬、热情奔放的豪放襟怀。
也正是这份自信和乐观,成就了高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