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烦别人一直是一件要尽量避免的事情,但是在日剧《我要准时下班》里,我发现了关于麻烦别人的哲学。
几件关于麻烦别人的事情
广州的阴雨潮湿天气和一些事情让我几天心情不得爽朗。实在憋不住我发了信息给朋友“你有没有空”对方快速回复:“我打给你吧。”我举着手机在操场上从天亮走到天黑,手机从左手换到右手,总归是吐干净了情绪。末了的时候我说:“真是麻烦你了,让你听我说了一堆有的没的。”她在电话那头笑:“我才是要谢谢你,不然手机安静得仿佛全世界都不需要我的存在,我本来很沮丧的,你发来的消息某种程度上救了我。谢谢你来麻烦我。”
我从小跟外婆长大,很亲近外婆,而和奶奶相处少,比较疏远。高中的时候因为学校离奶奶家近,于是爸妈让我晚饭去奶奶家吃,奶奶提前了几天打电话过来几番确认我的口味喜好。第一天放学后老远就看见奶奶站在路口等着,回到家后把菜一道一道从厨房里端出来,说她算好了时间,这样菜不烫口也不凉。我赶紧说,谢谢奶奶,实在是麻烦了。后来妈妈跟我说,奶奶因为能有机会照顾你开心得很,说可算是有机会让她也参与一下孙女的成长了。
还有一件事情。大一入学的时候,向学姐请教问题,结束对话的时候总要带一句“谢谢,太麻烦你了!”学姐总会回复:“不啊,我很高兴能被你麻烦。”当时觉得学姐讲的是客气话,直到后来我也成了学姐,认认真真地为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而做出详细的建议,终于体会到了帮学弟学妹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而在手机太安静的时候会苦恼: 怎么没人来麻烦我呢?
“实在是不好意思啊”
麻烦别人好像是一件需要尽量避免的事情,从小家长就会跟我们讲,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啊,最好不要去打扰别人。
就像在《我要准时下班》这部日剧里,刚刚做了妈妈回归职场的贱岳八重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重新获得重视,不让自己成为工作团队的负担,而咬牙在同时承担高负荷工作时背负着母亲和妻子的重任。朋友东山结衣为了让她安心回家照顾生病的孩子,宁愿暂时放弃准时下班的准则替她分担,她告诉前辈: 我们是一个团队,每个人都会有软弱的时候,要懂得及时求助。
在这样的氛围下,整个工作团队仿佛真的成了一个大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了解难处,在有人遇到难事的时候,其他的人也会主动地分担。“实在是,麻烦大家了。”贱岳八重在离开办公室和暂时休职的时候都向大家深深鞠躬。而大家却真心地为她能安心回归家庭感到开心。
不难理解,不要麻烦别人的想法是非常贴心的,的确是在为他人着想。但是,过分紧张于麻烦了别人而背负罪恶感,甚至会造成没必要的后果。
学会适度地麻烦别人,是一项能力噢。
“真害怕给你添麻烦“
为什么会害怕麻烦别人呢? 有心理学家认为,恐惧来源于两点: 害怕给别人造成负担,和害怕被拒绝。也许在自己每次说出害怕麻烦别人的时候,应该弄明白三件事。
首先需要明白:也许自己所认为的大麻烦对于别人来说并没有那么沉重,别人甚至会很愿意被你麻烦。
被小小地麻烦能够给别人带来“被需要”感。就像终于找到了机会“参与我的成长”的奶奶,晚饭她也终归是每日要做的,而能够为孙女多付出一点多做一个人的饭,给她带来的却是“被需要”的幸福感。而接到了我的负面情绪倾诉电话的朋友,因为这通电话“被我需要”而摆脱了原本沮丧的无用感。
被麻烦甚至合乎双方利益诉求。很多人不好意思去吃食品店切好的试吃小样,不好意思去用化妆品店摆出来的试用品,因为害怕吃了试了而不买的话会麻烦到售货员;或者在去衣服店的时候,招架不住店员热情的推荐和关注,匆匆离开。可是如果不是顾客的试吃试用试穿,售货员怎么能够期待有生意呢?
所以,当搞清楚自己的小麻烦对别人而言重量不大,甚至是切合需求,那就没必要自己承担太多的负罪感。
第二把自己想象成关心自己的旁观者。
很奇怪哦,当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是会不由自主地希望不要让自己的事情麻烦到别人,而往往是身边的关心着自己的人会比你更有勇气说出“这里需要帮忙。”像《我要准时下班》里,若不是东山结衣细心观察着贱岳前辈,知道她负担不住了,主动提出要帮她分担任务,贱岳应该会一直超额负荷而不做声。对于贱岳而言,自己作为团队的个体用私人琐事去麻烦整体是不被允许的,而得知真相的好朋友是东山站在了旁观者的立场上看,认为前辈过量承担工作而放弃家庭和身体的行为才是真正不可理喻。
第三,要搞清楚,也许麻烦别人使我们出于迫不得已的原因而做出的选择。
这不是说将个人责任推卸到客观原因上,而是要理性分析自己麻烦别人的事情是不是确实是由外部原因造成的。举个例子,我有个朋友家里有事需要请假离开一会儿,按照规定请假条必须要找到两个校领导,辅导员,任课老师一层一层完成审批签名,才能算是完成正规请假流程。要拿到这个假条,他必然是会麻烦到很多人,但是这并不是他的错,因为请假流程就是由学校制定的,他不过是在循规矩行事而已。再从另一个方面去想,签一个名字对于这一大串人中的每一个人来说,只是很小事情而已。
“要勇敢地提出需求”
讲了这么多其实就是在讲明白,适度麻烦别人并不是一件可耻可怕的事情。或者是出于不得已的原因,或者是出于对别人的信任,我们才会提出了需求。这时候心里要拿捏住尺度,同时充满感恩,有机会的时候用同样的善意回报,这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