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效率的小幅提升,可能只需要掌握或改进一个新方法,新技巧就可以了,如果想要有大幅度的提升或质变,一定会涉及对自己底层认知的改变。----《好好学习》
我们看待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学习技能。
我们要求学习的标准,决定了我们学习转化成技能的效果。
我们学习时的心态,决定了我们能学习多少知识。
前阵子,读了《刻意练习》,让我们知道学习不是靠天赋,学习靠刻意练习就能成为天才。
学习的标准分为知道、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创新六个层次,至少应该到了应用才算能将学习的知识转化为技能。我们好多人可能只停留在知道或者了解。
可是我们似乎没有研究过学习的心态,学习的时候,我们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心态,才能大幅度提升我们学习呢,今天我们一起学学:
一、绿灯思维
看到绿灯思维你能想到什么?
绿灯表示通行。字面理解,感觉就是不设阻碍的思维。
我们的思维存在阻碍么?
让我们想象一个画面,你的同事说你的方案需要修改、媳妇吐槽你的喜欢的物品,你心里是不是马上冒出一句话“你懂个蛋。”
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心理学现象。当我们感觉到自己的观点、尊严可能会受到挑战的时候,我们第一个反应不是思考对方的挑战和质疑是否合理,而是:有人敢反对我,和他干。
我们再想象一个画面,当一个问题出现在别人身上的时候,我们习惯归因于别人,是那个人自身有问题。而同样的问题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们会把问题归因于外部因素。
这个现象反过来也成立。当别人取得成就的时候,我们会想这小子走了狗屎运,而我们自己的时候,我们会觉得都是老子辛苦奋斗得来的。
这种现象叫习惯性防卫,这就是学习时思维上的阻碍。
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是因为我们会把“我”和“我的观点”绑定在一起,把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质疑,理解为对我们自己的否定。
其实有习惯性防卫也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习惯性防卫而不自知。如果自己一直陷入习惯性防卫而不自知,你学习再多的新方法、新观点又有什么用呢?
所以第一步就是打破习惯性防卫,我们该怎么做呢?
核心是利用我们的元认知能力。
元认知,就是抽离事情本身看问题的能力,或者说是用“上帝视角”看问题的能力。能体会么?
想想一下你拿显微镜观察细胞、望远镜看月球、站在山上看城镇,体会那种感觉,就像你站在你的上空看自己。
我们的情绪非常敏感,当你习惯性防卫启动时,一定伴随着情绪变化。
你意识到你开始“不耐烦”、“轻蔑”、“否定”、“愤怒”等情绪出现的时候,要喊停,然后启动元认知,抽离出自己看待,客观的考虑别人说的观点,客观的分析。
没事就提醒一下自己:“我的观点是不是可以在别人的意见里进化的更好?”
二、以慢为快
整个心态是反大众的。
大众都在求快,21天习惯训练营,3个月学会外语等等,焦虑、浮躁似乎充满了我们,恨不得一天就把想学的全都学会了。我们的父母都告诉我们,要快啊,要不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啊。
可在学习这件事,一味地求快真的有用么?
快是个结果,不是原因,想要学习快,不见得学习过程就要很快。相反的,学习的时候,越是需要快速学会的技能,越是需要下慢功夫。
学车,都学过吧,练的最多的是什么,起步,停车。为什么要频繁的不断的练习起步停车,起步练的是油门和离合器的配合,停车练是刹车的感觉。
手动挡的车,离得开油门、离合器和刹车么?两个动作就把这几个要素全练了。熟练了再学别的操作才会很快。
小学,当我们为什么上来就学拼音和偏旁部首,因为拼音和偏旁部首是中文最基础的东西,因为有一个叫字典的东西,你只要会拼音和偏旁,你可以找到所有认识和不认识字的含义,去看任何书。
学基础的时候要慢,在基础的时候快了,就像没打牢地基的房子一样,早晚一天会倒的。
遇到问题的时候要慢,有了问题,必须切实解决了才能前行,不能带着问题往前走。实在有当时解决不了的问题,也要记录下来,一遍日后解决。
遇到启发你的点的时候要慢,越是模模糊糊,就越要究其原因,深挖背后,才能打通升级的阻碍。
有人说我不知道什么是基础、什么是启发,那你不如全都慢下来,仔细的读,带着问题学,哪不行就学习哪,直到熟练掌握,一项一项的学,一项项的熟练,时刻提醒自己慢,总比为了快而快好。
总结一下:我们学习知识,首先要有绿灯思维去接受新观点,而在具体学习时,又要以慢为快,把慢功夫用到问题、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