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舍得》中当子悠被田雨岚步步紧逼,开始叛逆反抗,甚至出现心理问题。田雨岚问他为何不能向其他好孩子看齐,子悠愤怒地反驳:“你为什么就不能向大姨看齐呢!”可是他却不知道他眼中羡慕的大姨也正逐渐田雨岚化了!
自从南俪被降职之后,虽然有田雨岚暗中捣鬼的原因,但最主要还是替换她的那个人比她有更强的实力,她虽是毕业于985大学在工作岗位也付出多年,却仍然不敌人家海归硕士的头衔。
于是南俪也开始有了危机感,她想到了自己的孩子,她希望欢欢如果能有好的未来,好的事业,必须要有好的成绩进入名牌大学,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她甚至开始后悔自己曾经所浪费的时间,什么所谓的“快乐教育”,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真的不堪一击。她开始紧张女儿的成绩,开始亡羊补牢。
本来一场开心的生日宴会,父母丈夫和孩子齐聚一堂为她过生日,但是老师的一则消息却打破了祥和幸福的时刻,看到女儿的成绩只有C(班里倒数10名),热闹的生日会也因南俪对女儿的严加指责而变得尴尬不少。
南俪因工作的变故导致性情大变,她意识到现实没有她想的那样简单,人随时随地会被淘汰,而这样的落差感让她很难接受。
这时候她不希望自己的女儿也像她这样经历大起大落。从母亲的角度出发这样的感受可以理解,但是因为自己的缘故而牵扯到孩子身上,是否有些不太公平呢!
学习是循序渐进的事情,其实他们以前所崇尚的“快乐教育”也没有错,只是发现身边的家长一个比一个紧张,一个比一个将孩子的学习抓得更严谨,会逐渐发现自己的做法反而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毕竟人都是群居动物也是社交动物,很容易会被身边人的行事准则和观念所影响。特别是当父母的,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更是密切关注,稍有一丝一毫的风吹草动都会变得异常敏感,很是紧张。因为做父母的总是想着通过各种各样的努力让孩子变得更好,能完成很多他们不曾实现的愿望。
可是在努力拼搏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关心过孩子的感受与想法,是否有试着和他们沟通?他们是否能有强大的内心与心理承受力去承受父母的期待,以及和旁人的攀比与竞争?子悠因为被母亲逼得造成心理紧张,出现一到考试关键时刻就发烧等心理问题。
如果我们作为父母所期望孩子的美好未来是建立在如此残酷的心理付出之上,那即使他们获得所谓的光环与成果又有什么用呢?那只不过是满足了我们父母的虚荣心与功利心,最后的结果可能会变得更加不幸。
曾经有人这样说过:“当父母不停地指责孩子的时候,孩子不会停止爱父母,但是他们会停止爱自己!”
孩子的内心是敏感且脆弱的,特别是在他们深爱的父母面前,他们也希望自己能承受父母所期待的厚望,可有时候他们的心理防线也会在紧张高压下崩塌。
就像《小欢喜》中英子因母亲的极端控制欲患上严重的抑郁症,整天整宿地睡不着觉,最后选择逃离的方式躲避母亲,当母亲找到她时,她却选择用跳海这样极端的方式来回应母亲。
她站在大桥的栏杆上母亲伤心欲绝地对她喊道:“妈妈都是为了你好呀!”英子哀痛且绝望地对母亲喊着:“我知道你不容易,我配不上你给我的爱!”
美国诗人纪伯伦曾说过: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乃是生命自己所渴望的儿女。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你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蔽他们的灵魂。
身为父母我们总是会把我们认为最好的给予孩子,可孩子不是木偶人,他们也会有自己的想法和情感需求,在他们心中,父母的感受与爱是他们最在意的,当他们意识到父母并没有他们想象中的爱自己,而是有条件的爱自己,会让他们的情绪变得低落且无助。
如果我们给予他们的期盼与愿望不是他们内心真正想要的,当他们在在一种类似强迫或是填鸭式的爱中成长,谁都难以保障孩子的心理防线是否会随时崩塌。
其实孩子也需要尊重,需要我们大人的认可和理解,他们也希望自己有做决定的权利,有自己做选择的机会。只有经历这样自主的过程,孩子们才会有更多的自我价值,他们会有成就感,有胜任感,而不是任人摆布没有思想的木偶。
美国著名作家艾尔菲科恩在《无条件养育》中提到:
当你的孩子做了令人瞩目的事情时,你会格外高兴,但不要弄得你的“爱”会以此为轴心。如果你能正确保持这种平衡,孩子长大后就不容易感觉只有在成功时自己才有价值,他们有能力失败,却不会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
我想大部分的父母应该很难做到这点——无条件的接纳孩子,无条件地爱着孩子。大部分的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建立在一定的条件之上,是孩子要达到我们期待中的某种程度或是要求,才会把我们的爱释放出来,否则我们会吝啬自己的爱,甚至会觉得孩子不配拥有我们“无私”的爱!不然子悠也不会对母亲说出这样的心声:“ 妈妈爱的不是我,而是考满分的我!”
其实无条件的爱是爱孩子本身,无条件接纳是接纳孩子的情绪和感受,并不是对他们的所有行为熟视无睹,我们需要纠正的是他们的某些行为方式,而不去涉及他们的人格,或是控制他们的思想与行为。
所以需要我们父母做好平衡,摆正好自己的心态,不要因为外界的“风言风语”而扰乱自己的内心以及摒弃自己的初衷。要相信我们的孩子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他们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并不能因为某一次失败或是某一次失误就否定孩子在自己心目中的意义,不是吗?
不要让父母“有条件的爱”成为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我们能做的就是无条件地陪伴孩子,给予他们鼓励和信心,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与人生成长路上予以激励和指导。
父母其实就是一场修行,孩子们的到来是对我们修行的一轮轮考验,考验我们的耐心,恒心和毅力,同时也考验我们对孩子爱的持久度。
孩子毕竟有一段相当长的路要走,我们需要保持长远的眼光,相信自己的孩子,适当地引导和纠正,并一直无条件地爱着我们的孩子,相信他们也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