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董勤勇
状态:连载中ing
引言:人生之海,浪花翻涌,随手掬捧几朵,泼向脸庞,沁入心脾!人生之花,漫山遍野,随手采撷几瓣,抛向天空,缤纷飘扬!人生之路,千条万里,随步踏向远方,排山倒海,景色不断!人生之情,恩爱痴恋,随思渐入佳境,信手写来,刻骨铭心!
《第127章》
以下是回复董哥《生命随想》第125篇引领语:你觉得董哥还会回老家建房回老家养老吗?
康发电梯袁秋波——董哥年轻时很帅的[强]
湖南老乡镇海规划院易海军——老家城里买个小房子,设施要齐全,回家了可以小住。
周静娟黄素菊——他肯定不回去!
陈雪飞——老家在哪里啊,养老最好是老家[强]
李慧琴——可以的,建好节假日去度假住几天[呲牙]
肖正伟——这个可以有[呲牙]
严亚波——应该会的!
李军——会的[呲牙]原来不会的啊,简书说得有理[强]
董旭辉邵三荣伉俪——不会[偷笑]
原浙江大学明州医院普外科主任周正——我还想问你呢?
林建新——不会[偷笑]
湖南老乡刘晖李健辉伉俪——这么多的建议,您选择哪个呢[偷笑][捂脸]尊从自己内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太阳][太阳][太阳][偷笑][偷笑][偷笑]
当医生当久了,尤其是,走他乡,辗转多地当医生,像董哥这种出息不大的医生,一生都在为了生存而奔波的人,去过的地方多了。慢慢地,对各地风俗民情也会了解掌握的。
董哥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具有人情味的人,喜欢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地尊重和考虑他人的感受,切合他人的认知、观念和习俗,在无伤大雅的情况下,推测并迎合他人的想法,使得大家都趋向于同一化。
比如,人死了不能进屋,这种风俗在中国多个地方有存在。即使百度,你也无法搜索出哪些地方有这个风俗,因为没人上报或者去统计这么个东西。在某些地方是约定俗成,心知肚明的,而并没有上传网络更没有上纸公布,只有你到了那里才会知道,啊,原来你这边有这么个习俗呀。当然,很多地方没有这么个习俗。比如,我们老家就没有。
关于人死了不能进屋这种习俗,主要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和传统观念在里面。推测和综合各种说法,大概有以下一些理由:
灵魂观念:许多传统文化认为人死后灵魂依然存在。如果把死者的遗体运回家,灵魂可能会跟着遗体回家,给家人带来晦气或不幸。因此,为了避免这种不吉利的影响,人们形成了死者不能进屋的习俗。
传染病担忧:人们也倾向于不让死者进屋,特别是那些在外地去世的人,由于不清楚其具体死因,人们往往会担心死者身上可能带有传染病菌,从而危及家人的健康。这种担忧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死者不能进屋的习俗。非医务人员对是否是传染病心里没底。
心理因素:亲人去世往往会给家人带来巨大的悲痛和打击。如果让死者进屋的话,家人可能会更加难以承受这种失去亲人的痛苦,甚至可能因此而出现心理问题或身体疾病。因此,为了避免给家人带来进一步的伤感,人们也形成了死者不能进屋的观念。这个理由有点勉强的味道。
以上说法都是基于传统观念和对民俗文化的理解和推敲得出的。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开放升级,尤其是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普及,董哥就是坚定而坚强的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特别是扫除封建迷信和治理愚昧落后以后,加上人类不断的更新迭代,后辈人不一定喜欢这么讲究,这些习俗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像这种习俗因为无伤大雅,进屋不进屋又没有多大的关系,更不存在有多大的影响,所以,就没有人试图去全国统一认识或者纠正他人的做法,尤其是,沉浸于死了人的悲凉氛围之中,对于到底人死了能不能进屋就更没有人去执意争执或者抬杠了,否则,就是故意去找愤怒找抽了。
董哥在长期医疗实践中,深刻思考了医生具有人情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种人死了不能进屋的风俗,像世间所有的事物一样,有好处,也有不好处,看你怎么利用怎么把握了。用好了就是好处,用得不妥,就是坏处。
比如,我们医生最烦躁开具死亡通知单,书写抢救记录,还要煞有介事地搞死亡讨论之类的,每一个接触过的,本科室的,医生护士都要发言,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得出死亡原因的结论。还一定要指出什么所谓的经验教训之类的,以期遇到类似问题会更加严谨并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质量等等,糟心的繁琐。
如果好好地利用这一风俗,在确切而明显地感觉到病人无力回天的情况下,动员家属抓住时机拉回去,那就不会造成人死了不能进屋这种被动局面,病人家属会佩服你的预计判断能力、觉得你的经验老道老练,以及惊叹你当医生具有的社会实践经验,连当地的风俗你都了解,觉得你是一位具有相当的人情味的社会型医生。
这样,你就可以按患者病情危重,救治希望渺茫,患者家属放弃治疗,自动出院或者要求出院来处理并做记录,从而省略了一系列繁琐而糟心的一切与死亡相关的医疗文案。而且死亡文案,是一切检查里面的必查项目,比如三甲达标之类的。运用得好,医护都省心。
如果运用得不好、不及时,或者你不知道当地有这么个风俗,时机把握得不准,造成了病人家属要面对人死了不能进屋的被动局面,病人家属心生怨恨不说,可能还会在你手忙脚乱抢救的时候找茬,或者会在你的抢救医疗文案中找纰漏,借以要求赔偿补偿之类的。最终迎来费力不讨好甚至还要蚀财的悲催局面。只要来个这样的境况,影响医务人员的工作状态和情绪,那不是一时半会的事情。所以,任何东西都是主动把握比被动应战要好。
董哥非常多次碰到过,明明病人没救了,华佗再世也束手无策,就剩下最后一口气了,在家里躺了个把月甚至半年之久的不来医院住院治疗的,反而在非常不行的情况下却往医院送,莫非是想碰瓷或者不知道有:人死了不能进屋的这种习俗?
董哥是具有人情味的社会型医生。内心有疑惑就会跟病人家属或者相关人员交流扯淡,最终得知,出现逆人死了不能进屋这种习俗潮流而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有不知情的亲朋好友或者隔壁邻居会指责吐槽他们,你看看,都病成这样了还不送医院。
其次是人多嘴杂,意见不一,往往是利害关系最不明显的人更加起劲鼓噪送医院,显得自己热心负责,因为犯不着他掏钱出力。
当然,也有于内心不忍拼死一搏的,反正是个死,不如试一试,万一出现奇迹呢?万一有的医生真能起死回生呢?
这个时候,医务人员千万不能麻痹大意,依然要遵守人死了不能进屋这种习俗,适时而要有分寸地告知病人家属,没啥搞头了,还是抬回去吧。
除非众多家属里面说话一锤定音、说话份量压倒众人、说话起决定决断作用而不可能反悔的人说:医生呀,一分希望,十分努力,一分可能,百分拼搏,没有希望,依然努力。或者对你说:医生呀,宁希掉了嗯港,宁波话,就是没关系,人死在了外面没关系。或者通情达理地鼓动你:你就放心大胆地治疗吧医生,不会找你麻烦的。这样,那你就基本上算拿到了尚方宝剑。
否则,还是趁早动员他们拉回去。因为,有时候他们送过来,无非就是为了到医院到医生这里讨一句话:没啥搞头了,没得救了。非医务人员看着还有口气,总是心里没底。一旦医生说了,他们就好告慰自己特别是告慰口舌:医生说了,没得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