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董勤勇
状态:连载中ing
引言:人生之海,浪花翻涌,随手掬捧几朵,泼向脸庞,沁入心脾!人生之花,漫山遍野,随手采撷几瓣,抛向天空,缤纷飘扬!人生之路,千条万里,随步踏向远方,排山倒海,景色不断!人生之情,恩爱痴恋,随思渐入佳境,信手写来,刻骨铭心!
《第125章》
陈伟敏杨甩妙伉俪——建好可以邀我们去小住[偷笑][偷笑]
傅剑慧陈国祥伉俪——还想回老家吗[呲牙][呲牙]想回就建,不想回就不建了呗[捂脸][捂脸][玫瑰][玫瑰]
湖南益阳老乡莫磊——有机会还是要建一个,不用房子建多大、不用装修多豪华,适合生活居住就行。
徐红波——建!必须建[调皮]董主任[微笑]有基础有机会能建就建,钱存银行不如建房可租可休闲可以养生养老度假[偷笑][偷笑][偷笑]
袁自华周敏伉俪——董哥,身不游(由)已。
李新蓉——董医生,老家建房是最好养老空气新鲜!
湖南老乡刘晖李健辉伉俪——不会[偷笑]老兄您老家的基础设施、医疗条件、生活设施都不如大城市便利,这些因素对养老生活的影响,不如宁波。回老家养老虽可以亲近家乡的亲朋好友,但您在老家的社交圈较小了,而且孩子们也在宁波,这种现象您可能会感到孤独。所以不会[偷笑][偷笑][偷笑][偷笑]
看了《生命随想》第124篇,绝大部分人回复董哥,推测说董哥既不会回去建房,也不会回去养老。真牛逼,真聪明,绝大部分的概率,被你们说中了。当然也有些向善向美的天真烂漫型人物认为:会!哈哈哈,都没错,因为有时候计划没有变化快。
还记得那句搞笑话吗?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农村路更滑,心情更复杂吗?哈哈,人生到哪里都要靠:自己管理好自己,自己经营好自己,自己照顾好自己,自己调整好自己,自己解惑好自己,自己豁达好自己,自己通透好自己。如果自己的内心因素,都没有被抚平,那外界的影响力、作用力还是很有限的。
好了,董哥绝大可能的概率是不会回去建房,更不可能回去养老。
董哥前面说了,评论评价议论讨论别人是全宇宙最容易的事情,只要动动嘴巴皮就可以了,而且茶余饭后的瞎扯胡扯基本不负法律责任。
如果董哥回去了,难免有人会说,哎呀呀,在外面混不下去了,年纪这么大了还得回原籍,是不是夫妻关系不对,是不是子女不孝顺,是不是有啥事在城里待不下去了,是不是犯啥事躲到乡下来了?
如果不回去,正反也有人要说,嘴巴长在别人的脑袋上,你又能如何?哎呀呀呀,董哥没有故乡情结,也没有故土情怀,不感恩家乡,不感怀父老乡亲,类似于忘本,走他乡了,在外面混,了不得了,根在哪里都找不着北了。
数典忘祖,是汉语成语,即:对祖先创制的典章制度数得一清二楚,却忘掉了自己的祖先是谁。用来比喻忘本。也用来比喻对本国历史的无知。还用来比喻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语出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五年》。
回去了,如果有人说我,董哥倒是不怎么怕的,虽然董哥是胆小鬼,但是,以董哥的机智,口才,架势,气场,老道,老练,怼回去那是小菜一碟。哈哈哈。这种概率应该极少,毕竟当面说话大家下意识潜意识都会注意,连佩奇都知道,起纠葛于双方都捞不到好处。
不回去,那就只能由人去说了,反正没听见,也不可能听见,说了也伤不了董哥半根毫毛。比如,哎呀,董哥远走他乡以后没有了家国情怀,对自己的生养之地没有顶礼膜拜,不认家乡的父老乡亲等等。谁爱说说去,谁爱扯扯去。眼不见为净,耳不听为无!
其实,走他乡的人只要心系故土,关心家乡发展,支援家乡建设,关注家乡变化,偶到家乡转悠,接待家乡乡亲,照顾家乡亲朋,接济家乡困难,念叨家乡亲情,叙说家乡风俗,愉悦家乡特产,就不应该被用忘本来道德绑架。
比如,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开启了长达14年的浴血奋战。14年间,海外华侨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以实际行动支持中国,为战争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们身在海外,心系祖国。
比如,始于2024年7月的台湾长荣集团的立场问题被曝光后,全球华人义愤填膺,掀起了颇具规模的“抵制长荣”的行动,数十家法国华人商会“拉黑”涉事酒店。他们身在他乡,心怀家国。
尤其令人感动泪目的是周总理,祖籍浙江绍兴,但是,他终身都没有回到过生养地江苏淮安,周总理自己从未表达吐露实情,但是,推测究其原因: 一是怕牵连到家人;二是怕影响地方正常工作;三是不想给地方添加麻烦;四是担心会被人认为是“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周总理不仅终生没有回到故乡,未能到母亲的坟前尽儿子的一份孝道,而且还于1965年春节前夕,决定把淮安的祖坟平掉,带头移风易俗。
周总理要回乡,乃举手投足之易,然而,这些看似不近人情的举动,一次次的放弃回家乡的“机会”和“可能”,却让我们感悟到那种对理想信念的坚定和执著,这才是人间大爱,是比天空更辽阔比大海更深远的家国情怀。
人到无求品自高。人是感情动物,有一点个人想法、私人欲望,本也无可厚非。但是,周总理的家是国家,周总理的亲人是人民。这样,周总理的小家和亲人就融入到了广博的大家和全体的人民当中去了。
周总理是巨人、伟人,求学时代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鸿鹄之志,董哥不可能跟他相提并论,也不可能跟他同日而语。董哥只是想借用周总理的光辉光芒照耀照亮一下自己的阴暗和黑暗。
《心安即是归处》一书的作者季羡林大师,也不常回故乡。原因推测可能是多方面的,包括年龄与身体状况,家庭因素,心理与情感因素,以及工作与生活的安排,最主要的是,他需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术研究、教书育人等方面去。尽管他不常回故乡,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却是始终如一的。
所以,回不回老家建房,去不去老家养老,哪里建房哪里养老都是个人综合因素来决定的,不必强求和自我勉强。老家建房还不如工作生活地买房,看得见,摸得着,走得进,生活得了,还实名保值增值出租,与在老家建房天差地别。心安即是归处,此心安处是吾乡。董哥说过了,活着的日子随心随性,不要用故土情结、故乡情怀去道德绑架他人。
其实,掏心窝子说话,走西口,闯关东等等只是走他乡的典型,所有的人的祖辈都经历过了无数次的迁徙,你真正的根,你最原始的根究竟在哪里只有天知道。因为人类的起源你都无从知晓。你所知道的只能是眼前,只能是你的认知范围,就跟董哥的后代会认为,他们的根就在宁波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