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了一个视频,觉得又好笑又心酸。
视频里,小姑娘一脸严肃的问爸爸:
“爸爸你有一个缺点,就是老是让别人不开心,你能改掉吗?”
面对孩子的请求,爸爸斩钉截铁地回答:“不能!”。
还说:“其实我是为了你们好,温室的花朵经不起风雨,所以小孩子也好老婆也好,不能让她感觉很开心。
因为外面的世界不会不会这样子(妥协),所以现在要经常让你不开心,这样你长大了碰到坏人,就不让容易崩溃了,所以这是不是为了你们好呀?”
听到这里,小姑娘委屈的反驳:“我才不认同呢!”
“小孩要是老是不开心,就会得一种不开心的病,那样就不能健康长大了。”
我非常理解爸爸的良苦用心,初心是不希望孩子变成温室里的花朵,所以才用这样的方式逼迫孩子强大。
但是,不知道这位爸爸有没有想过,这样的挫折教育,只会给孩子造成不可磨灭的伤害,而非他所希望的坚强。
著名心理专家马歇尔·卢森堡说:“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不恰当的挫折教育,不但无法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还会导致孩子出现敏感自卑、焦虑无助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甚至走向极端。
盲目的挫折教育
正在伤害我们的孩子
2016年高考结束后,一名高三学生小斯(化名)选择结束了自己年仅18岁的生命。
在遗书中,他说自己“从未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
无论做什么都会被打,哪怕是吃饭打嗝,夹菜姿势不对,想喝牛奶这类小事。
因为父亲小时候很苦,所以理所当然的认为让他吃苦是为了他好。
可是小斯内心很不认同这种方式,认为父亲的教育方式太过可笑。有次吃饭他说菜是苦的,父亲就说不苦从哪里来,然后摆出一副说教的样子,让人十分反感。
小斯学习成绩很好,但考的再好也得不到父母的鼓励。或许是因为害怕孩子会骄傲,他的父母常常用打压的方式教育孩子,认为这样小斯下次考试才能考的更好。
于是他考到98分会被骂,考到全校73名被妈妈嘲讽,好不容易得到父亲承诺说拿到一等奖就给他买电脑,最后也不了了之。
有时候父亲问他英语学懂没,他如果回答学懂了,父亲就会批评他:“不要骄傲自满,半灌水响叮当。”
他如果回答没有学懂,父亲也会批评他:“那你这一学期学了些啥子麻批。”还说电脑买了也是影响学习,上网会上瘾。
在父亲的打压下,小斯觉得自己非常自卑,认为自己个子矮,穿的衣服不好,别人聊天自己像个土包子一样什么也听不懂。
他变得越来越自闭,觉得自己除了成绩哪里都不好,活的没有任何意义。
最后小斯在遗书里写道:
这封遗书不是写给我的家人的,反正以他们的思维角度和立场,我也跟他们说不清。
我的尸体,不用埋了,要么烧了,要么扔了,别把我拿回去。心烦!
父母总是认为打压孩子是为他好,可以避免孩子变得骄傲自大,却忽略了,盲目的挫折教育会只会给孩子带来深深的伤害。
有独无偶,曾看到这样一条微博,有一个老艺术家,对独女要求特别严苛,后来女儿读到常春藤博士,她去美国看女儿,不知怎么就指责起来。
女儿问:“我是不是永远都没办法让你满意?”
她回了句:“你觉得自己做的很好么?”
女儿一听,翻身就跳下阳台,最后没救回来。
据旁人描述,这位母亲在旁人面前十分以自己的女儿为骄傲,但面对女儿,却极少称赞与表扬。而这种长年累月的打击,最终导致了这个悲剧。
孩子轻生的念头,并不是一时兴起。
无论是跳河自杀的小斯,还是跳楼自尽常春藤博士,他们都长期生活在父母的打压和批评之下,心中的郁闷情绪,长久得不到排解,于是在最后一根稻草的刺激下,做出了自毁的行为,酿成了悲剧。
哲学家詹姆斯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
而这两个家庭的悲剧告诉我们,孩子最想要的是父母的肯定和赞扬,
而不是打着“为他好”的名义,不断打压孩子的自尊,最后让这种错误的挫折教育,毁掉孩子对未来的期盼。
真正的挫折教育
就是教孩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泰国有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女,以卖切好的新鲜水果谋生。
母亲没有文化,她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唯一能做到的,就是让女儿在生活中学习,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女儿不会切菠萝,她就拿一个菠萝切好示范
女儿想卖菠萝冰棍,她没冷嘲热讽反而让女儿试试
女儿为菠萝冰棍的销量发愁,她就让女儿去菜市场观察别人是怎么卖东西的
在母亲的耐心引导下,女儿不仅学会了切菠萝,还通过吃菠萝发现了赚钱的渠道,最后通过观察,找到了销售菠萝冰棍的秘诀,把自己的生意做的比母亲还好。
短片的最后,母亲欣慰的说:
“非常高兴能看到她在实践中成长,自己解决问题,或许有天我不在她身边了,我也相信她能过的很好”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堂课,正是母亲的言传身教,让孩子学会勇敢的面对挫折,通过观察生活,在实践中学习,最后成功解决了问题。
而这告诉我们:
真正的挫折教育,不是让父母做孩子的差评师,更不是让父母刻意的给孩子制造挫折;
而是在孩子遇到困难时,鼓励孩子勇敢的面对失败,积极引导孩子通过观察和思考,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父母这样做
孩子更有力量面对挫折
教育家伯恩斯坦在《叛逆不是孩子的错》说:
你可以试想一下,当你的配偶、父母、领导对你大喊大叫时你的感受,你会发自内心地感激他们吗?
没错,你的孩子也不会。
那么我们该怎么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呢?
1、接纳孩子的真实情绪,允许孩子畏难。
面对突如其来的困境,很多孩子都会表现的不知措施,他们可能会通过哭泣躲藏等方式来逃避问题。
这个时候,父母千万不要强迫孩子挑战困难,或者指责孩子过于胆小,你的指责和强势只会让孩子更加胆怯,更加不敢去尝试。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先给孩子一个拥抱,允许孩子通过哭泣表达自己的害怕,等他情绪稳定下来,再去引导孩子解决问题。
2、教孩子解决问题,而不是让孩子独自面对
孩子的能力有限,当他多次尝试还是无法解决困难,我们就要及时的教导孩子怎么处理,通过示范或目标分解的方式,帮助孩子解决困难,不要指望孩子自学成才。
3、正视孩子的失败,不对孩子期望过高
孩子害怕失败不敢尝试,往往和父母的态度有关。如果父母只想孩子赢不想孩子输,喜欢在孩子失败时喜欢冷嘲热讽,孩子就会变得不自信,不敢积极尝试。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孩子就会患得患失,害怕失败后父母会失望,从而选择逃避。
所以面对孩子的“输赢”,我们要保持一颗平常心,降低自己的期望值,不苛求孩子第一。
4、夸奖孩子的努力和进步,而不是孩子的成就和天赋。
当孩子的战胜困难,适当的夸奖能让孩子更加自信,也更有勇气面对挫折。
我们可以多多夸奖孩子的努力和进步,而不是孩子的成就和天赋。
比如:这次语文考试你的字写的比以前更工整了,作文也写的比之前更好,妈妈为你的进步高兴。
而不是夸奖孩子的成就:这次语文考了前三名,真棒。
我们是世界上最爱孩子的人,但我们也要注意爱孩子的方式,别让错误的挫折教育,成为伤害亲子关系的利刃。
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对孩子的包容与赞扬。
若你时常对孩子的努力和进步给予肯定,坦然的面对孩子的失败和缺点,孩子才会更有勇气面对挫折,慢慢成长为一个内心强大的大人。
最后,愿每个家长都能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出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