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7日
我的《西藏之行》因为天津的事儿戛然而止。我距那里遥遥数千里,能看的都是过滤了的充满所谓正能量的新闻,谣言我只相信但不传播,于是,一切都耽搁了。
去高原前,朋友说,那里乞讨的人多,乞讨的目的也大不相同,倘若有时不给,还会有小石头儿砸车的麻烦。我不喜欢别人向我乞讨的,但我不会拒绝乞讨,因为,我生于兹也算是乞讨过活,还真没个当主人的感觉。
从康定起,乞讨在我眼中就是文化。晚间,念念有词的老妪找你要钱,不给么?给,一桌人全给,孩子们给得更豪爽。没过一会儿,趋之若鹜,应接不暇,大伙儿的爱心被分吃了。店老板告诉我们,他们有手机有微信联系呢。
一路向西。这样的情况少了,我明白,那些集镇太小,也越来越荒凉。
进入藏区,按照朋友们说的,考验到了。【此处省略若干段落】
孩子很可爱。
孩子们在路边,在草场边,毫不客气地向我们要钱、要食品,没有害臊,他们扒着车窗,直接说给我啥啥啥的。他们对硬币不屑一顾【此处省略两百字左右】。
那些藏族孩子不是乞讨,而是直接索要,可我竟觉得天经地义,我以为,在那莽莽苍苍的原野上向远方路过的朋友要个物事只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有朋友说不给他们会咋个咋个,事实上,我们没遇着,荒野遇到人烟,勇哥竟然一股脑儿把咱们的食品全分发了。
东哥和勇哥一家带了小孩,孩子们沟通是自然的。我们成年人还和他们攀谈几句。照个相吧,算不上大方,却都善意地配合。他们脸黑里透红,那是紫外线的作用。
藏族小孩抱着羊羔,还有牵了藏獒的,游客照相就给上十元二十元的。习惯了,全国一个样。只是觉得那些藏族孩子忒淳朴,并没有强迫的意思。记得有一个孩子看上去很瘦弱,却冷不丁把我抱起来又轻轻放下,笑意盈盈的,虽然我对这样的友好战战兢兢,但我心里暖暖的。他还给我一包小吃,非要我吃下,估计也是向过路的游客讨要的。在那高高的原野,他们其实需要不多,他们需要平等的交流。
回来后,很多次我都想起,我能和他们在一起该是多么难得的缘分。想想蓝天白云下的草场和成群的牛羊,身后是孩子们遥远而模糊的家,阳光无所遮拦地炙烤他们,而那只是上天描绘的图画。
曾经,我认为藏族孩子长得很丑,又脏。可是,当我和东哥一路上细细观察后,我们在车上说,其实,藏族人从小就很俊,是高原改变了他们,虽然皮肤黑红,却高大挺拔,仔细端详,能看到一个民族倔强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