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13
漕运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用今天的话来说,它就是利用水道(河道和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中国古代历代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经水路解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方式。水路不通处辅以陆运,多用车载(山路或用人畜驮运),故又合称“转漕”或“漕辇”。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这种粮食称漕粮,漕粮的运输称漕运,方式有河运、水陆递运和海运三种。狭义的漕运仅指通过运河并沟通天然河道转运漕粮的河运而言。
说到漕运,从隋炀帝一直到清朝的京杭大运河,支撑了整个封建王朝。
而到了近代,漕运却被海运代替了。
主要的原因还是科技进步,让海运的优点越来越明显。
航海技术、轮船制造技术的发展,让失事率降低。同时不用维护运河,季风的速度等等更是远远优于漕运。
于是道光年间,运河堵塞时,终于尝试了海运漕粮。
道光六年(1826年)二月初一,即皇帝下旨商议海运的整整一年后,清代有史以来第一次官方海运正式启动。十天之内,每天超过90艘商船前来兑运,共装米粮80万石。以当时的装卸技术而言,速度相当惊人,可见陶澍等一众官员筹划之精,督办之勤。大约一个月里,有不下1000余艘运粮海船,出长江口扬帆北上。随船押运参将关天培抵达天津后,于三月十五报告称:已查明到岸进口船424艘,后继船只390余艘“不日可来”。漕粮海运的首航,显然相当成功。
这里不得不佩服陶澍的眼光和组织能力。
据说他临去世时,推荐了林则徐接替自己。
个人微信公众号,请搜索:摹喵居士(momiaoju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