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互批作业,我真的非常期待,这一次一点也不例外,记得是15号的早上5:30,在起床的第一时间就打开学习通,一看没有开始:怎么还不能批改呢?上次因为这事,我还在群里专门问了,这次就需要耐心的等待了。
尽管我说很耐心,但我并不耐心,因为这几天排练绘本剧到了关键时段,排绘本剧本身是在不断修正过程,加上领导不断来指导,我和孩子们一起随时做好调整的准备。不说废寝忘食,至少连续好几天以来,我发现自己没有在吃饭之外喝过一次水。早上这段时间自己还可以学习,其它时段特别不好办。此刻的我,像热锅上的蚂蚁。
然而,面对想做的事情,总是有办法的,对于这次批改,我改变了过去集中时间的学习方式,化整为零,分而治之。利用中午时段和大课间的时段,分别认真的学习了前三篇。下午放学后,还专门向“老板”请了假——暂免今天晚上的一切家务。
我这个人不足之处可能很多,但有一点自己也不好评价——我做一件事时,做就是真的去做,不做就不去做,不喜欢用那种敷衍了事的态度去做事。
真正学习完之后,我仔细回味着每一篇,我感到特别震撼:从整体上来看,这一次的作业质量真的比以往提升了很多,并且根本没有抄袭,甚至应付的现象。
这次相互批阅对我来说,收获颇丰,但印象最深的有以下4方面:
1、眼界大开。对于每一次的作业虽然自己真的是尽力而为,但一个人的眼界有限,理解有限,尤其在表达时又会出现打折的情况。所以看别人的作品,看似在批阅,实则在学习。
就说这次的论说文吧。真的,我还是第1次听说,尽管参加工作20多年了。第一印象想着是议论文,可是感觉又不确定,不能把不确定的事当成真,否则就把我以为当做我以为。没办法,只好找度娘。
一查才明白,它是介于议论文和记叙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要有论点,但也要有相应的事例做支撑。原本以为很难理解的东西,现在恍然大悟:原来是要对苏氏的理论进行提炼,并结合实际说出自己对他的理解。
感谢冯老师这么用心,让我们好好过一把学生瘾。尽管没有当年中考或高考时的那种一样的感觉,但真正书写论说文时,觉得自己特有仪式感。
在学习别人论说文时,我也发现自己所说的思路清晰,但表达出来是层次不够分明。这自然的让我想起郝晓东老师所说的,看来是自己的理解不到位。今后再进行学习,必须要让自己真正静下心来,学习郝老师的那种逐段逐篇来概括理解的态度,让每一次的学习都成为自己挑战的机遇。
以不同的形式来完成同样一个任务,这种方式的学习也提示我们,作为老师,在对待学生的问题上,更是应该接受这种理念,让挑战自己的过程更舒适些。
2、理论充足。
真的,在这次我所看到的作业中,每一篇都是精品,一点也不为过。因为不管是苏氏的和谐、自我教育,还是劳动、道德,大家在以不同的形式表达时,在理论点把握上特别准确。
从认知理论来看,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首先得知道,明确意思,然后再去行动,才能更好的提升我们自己。而准确的理解苏氏所表达的意思,则是我们目前关键中的关键。冯老师常说的倾听舒氏的声音,我想就是这个道理。
静心回味着这些看法时,我突然意识到,学习的目的在于知行合一。理论的确需要认真的聆听、理解、把握,但这仅仅是学习的开始,起点而已。
想想自己的作业,从自己写时来理解,过多的考虑了理论方面的内容,可读性欠佳。尤其是与实例的结合,是否很准确?能不能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准确,或者给别人一点点启示呢?
看来,今后再进行写作的时候,既要考虑到自己这方面的理解,更要考虑到读者方面可能有的感受。正如一位作家所说,你的心中有读者,你的作品才具有吸引力。
3、案例精彩。
看别人的作业,给自己带来的影响好大,尤其是在案例上。印象中,第1位老师写的家访,不仅有身临其境之感,更是通过他所看所想,给人带来了思考。
教育孩子,可以利用现在的信息化手段,但想真正了解孩子,必须走进孩子,走进家庭,用自己的双眼和大脑去观察和思考,否则你所听到的不一定是全面的,你所看到的也不一定是真实的。如同苏氏一样,他不仅要想,更要去真正的体验,去做。所以,才会有了时隔几十年后的今天,看他的作品仍然感觉很实用,很新鲜,很难忘。
还有李霞老师的作业,她的理论把握的特别好,所给的案例也相当精彩。在理论上,她的使用远远高于我,不仅对理论进行了精炼的概括,使用中特别自然,让人看了以后感觉很舒服,就像吃饭要张嘴一样。让读者有这种感受,正是其功力的体现,更能想到他在学习的路上所投入的,除了佩服之外,更多的是躬身前行,向人家学习。
三人行,必有我师。我对此话,有了深切的体验。正如新教育所倡导的那样,要想说得精彩,必须做得精彩。学习这门课程,不仅要理解其理论,并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去实践,方能体会到理论的高深之处,更能真正影响到自己。
4、细节精准。
这里的细节并非指标点,而是指在阐述自己看法的过程中,把引用别人的观点,予以标注。这种批注,既有文中的批注,更有文末的备注。
最初,我觉得这样有点麻烦,用就用呗,何必说得那么清楚呢,再说自己也不是出于什么商业利益。后来再想想,这是人家学习的一种态度,是一种习惯,是对作者的尊重。
尊重作者,尊重原创,这是每一个学知识者应该必备的素质。看似在尊重他人,实则在尊重自己。
关注细节,不仅仅在于形式,更在于内心的一种状态。如果仅仅在于形式则毫无意义,但一旦是一种状态的话,则最容易激励人。
追求细节,不仅仅是趋向完美,更重要的能够切实的提升自己。看到别人已经如此优秀,还能这么进行精进,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