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读来是铿锵有力,写这句话的人不是戎马倥偬的盖世英雄,而是一个穷的叮当响的老秀才:蒲松龄先生。
这副对联是蒲松龄为了激励自己考科举写下的。令人可惜的是,不管是破釜沉舟,还是卧薪尝胆,蒲秀才就像是科举钉子户一样,逢考必败,无一例外,简直是一部《生而为人,我很抱歉》的吹泪电影。“杯具”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会无限量续杯,蒲松龄活到76岁,一直考到72岁,到老也没能中举,比著名的范进还要惨。直到70多岁,政府实在是不忍心看老头子颤颤巍巍的拄拐再来,象征性的给了他一个安慰奖,奖励他当一个岁贡生,终于不再考了,连考官也松了一口气。但他写的聊斋志异,不仅热门还很邪门,不仅引人入胜,还能引人入土,不仅接地气,还能接地府。当时上至达官贵族,下至贩夫走卒,争相抄阅,荣登国内畅销书排行榜榜首,出版社一版再版,导致“洛阳纸贵”。
蒲松龄出生在明末清初,19岁那年考秀才,县、府、道三试连中头名。全县第一,全市第一,全省还是第一。在当大官奔小康的路上,蒲秀才头发甩甩,大步走开。街坊邻居们都说,你看看人家老蒲家孩子,女人们骂完孩子还顺便捎带一下老公。你看看人家蒲松龄,村长专程上门祝贺,拉着蒲松龄的手说,“小蒲啊,你给咱村争了光,将来再考上举人,进士啥的,做了大官,可别忘了乡亲们呐”。蒲松龄用了当时最流行语言回答了村长:嗯呢! 两年之后,蒲松龄参加科举考试,带着家人和乡亲们的期望,老师和同学们的嘱托。此时的蒲松龄,大家都叫他过儿,没想到考前心飞扬,考后透心凉,居然落榜了。别说大家不相信,就连蒲松龄他自己都不相信这个结果,大家这个时候都跑来安慰蒲松龄,你这样纯属意外,下次肯定能中,意外嘛,总不能老发生在你身上,哎……后来的意外还真持续发生了。
三年后,蒲松龄第二次参加考试再次落榜,连续两次高考失利,对蒲松龄打击很大。这时他才意识到自己落榜不是意外。同是三个第一才是意外。蒲松龄家庭条件一般,他十八岁成婚,眼看自己上有老下有小。刚满周岁的儿子不停吵,天天闹着要买玩具…
每次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蒲松龄总是睡不着。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蒲松龄决定暂时放弃科举,先找份工作,养家糊口,好赖也是个秀才,打工是不可能的,这一辈子都不可能打工,生意又不会做,只能给人家当家庭教师,才能维持得了生活。26岁那年,蒲老师给几个熊孩子辅导功课,别看家长们当面一口一个蒲老师蒲先生,背地里的称呼不是酸秀才就是臭教书的。当时的社会只有通过读书才能步入仕途赢得社会的尊重。眼看昔日的同窗好友不是进士就是举人,一个个都有了一官半职。蒲松龄心急如焚,再不疯狂他就老了,再不科举他就完了。
公元1671年(康熙10年),31岁的蒲松龄,把自己关进了取名为聊斋的小书房。翻出尘封已久的课本,再次投入到紧张的复习。为了激励自己,蒲松龄专门写了一副对联,贴在书斋门口,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32岁的蒲松龄抱着必胜的信心第三次踏入科举考场。
你不努力吧,你就不知道什么叫绝望,上帝是公平吗?他为你关上一道门的同时,肯定还会捎带夹下你的脑子,再上一把钛合金锁。顺手再给你把窗也堵上。没错,就是让你绝望撞墙。果然,蒲松龄第三次落榜。
35岁那年,蒲松龄第四次考试。考场上他发现自己背的东西全不考,考的东西全不会,拿到卷子就流泪,走出考场就崩溃。这次又失败了,高考四连败。可能是蒲松龄特别不擅长考试吧,在清代只有用于科举考试的八股文章,或者传统的诗词歌赋才是正经学问。但蒲松龄喜人谈鬼,雅爱搜神。热衷于奇闻异事,特别是狐鬼故事。第四次考试失败后,蒲松龄继续当家庭教师,暂时放下了科举,在书房聊斋内,着手将自己平时创作积累的那些鬼怪故事编撰整理成册。
40岁那年,蒲松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横空出世。一经面世立刻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无论南北,无论老幼,但凡识字的,人手一册,蒲松龄从一个被人嘲笑的大龄落榜生,一跃成为文坛最火的畅销书作家。但是有名度,有热度,收入不多啊,热度散去后,蒲松龄又不得不回到三尺讲台,继续靠教书为生。
公元1687年,四十八岁的蒲松龄第五次参加科举考试。没想到多年的老司机,在面对考试时还是一样的紧张,因为答题不符合规范,涉嫌作弊被取消了录取资格。好久不见,我还是那么的丢人现眼,哎…一声叹息,满是心酸泪。
三年后,蒲松龄第六次参加考试,再次违反考试纪律,直接被赶出了考场。百折不挠,越挫越勇。公元1702年,蒲松龄第七次参加科举考试,历史总是那么惊人的相似,毫无悬念第七次又落榜。那年蒲松龄63岁,蒲松龄连续落榜,终于引发社会热议,当地媒体连续发文,年过花甲,仍在考场拼搏,值得吗?知名作家,因何屡试不中?能写不等于能考,科举试题是否合情合理?灵魂三问;沉迷鬼狐小说如何参加高考,聂小倩也帮不了你。各种评论质疑,铺天盖地来了,说啥的都有。蒲松龄对此已经有些麻木了,老了无所谓了。黄忠六十岁跟刘备混,姜子牙八十岁才当丞相,孙悟空九百岁取经,白素贞一千岁谈恋爱。只要考不死就往死里考。
公元1711年10月(康熙50年),72岁高龄的著名作家,蒲松龄先生,不顾年老体弱,在家人和学生的陪同下,再次来到青州,第八次参加科举考试,从最开始的事在人为,到一切随缘,最后只剩下重在参与,
清代科举考试每三年一次,蒲松龄究竟考了多少次,史学界说法不一。考了多少次也许只有他自己知道,考试上的事,没有人比他更明白了,他是一路爬过来的。考了五十多年,王勃27岁写《滕王阁序》,他72岁还是个咸鱼。年过七旬还要参加考试,也许是一种买彩票的心态考试,成绩已经不重要了,万一要是考上了呢,主考官拿到那张又没及格的考卷,将蒲松龄的情况汇报给了上级有关部门。有关领导被大龄考生的执着精神深深感动,破例将蒲松龄定为“岁贡生”,直接保送全国最高学府国子监就读。喜讯传来,亲朋好友都赶来祝贺,村长还专门让人在村委会门口挂上横幅,热烈庆祝我村考生蒲松龄考上国子监。搞得老蒲都有点不好意思了,做诗道:腐儒也得宾朋贺,归对妻孥梦亦羞。
公元1715年(康熙54年),蒲松龄科举岁贡生四年后。正月二十二日,蒲松龄在聊斋倚窗危坐而卒,享年76岁。他生前曾悲哀的认为,只有在梦魂之中才能寻找到自己的知己。他在想象与文学的世界里任意驰骋,全身心拥抱阴魂鬼魅,在坟场地狱穿越。但他笔下的每一个鬼魅都吐纳着人的气息,他们是敢爱敢恨,善良坦荡,他们是他创造出来的,最终也走进了他的心里。鬼魅魍魉是他的爱,妖媚狐仙是他的情,离散分合是他的哲学,长伴青灯是他的归宿。
最终,历史给了他公正的评价,经典只会历久弥新。他那部《聊斋志异》成为传世经典,誉满天下,一生无缘附骥层,三生有幸落孙山。
本文大部分来自网络,自己喜欢改编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