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三传》,罗曼罗兰著,由著有《世界名著二十讲》的傅雷先生译,包过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列夫托尔斯泰传。读完这本书已有些时日了,内容已经忘记过半,那些在阅读时让我感动不已的句子,现在也是记忆模糊。此刻,合上书思考“这本书带给我最深的感觉是什么”,那就是生活这个坏家伙不会放过任何人的,包括这些天才们。正如作者在《贝多芬》序中写到“但愿不幸的人,看到一个与他同样不幸的遇难者,不顾自然的阻碍,竭尽所能地成为一个不愧人的人,而能籍以自为。”还有让我想到了很早之前读到的一本书《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也许天才与疯子真的只有一墙之隔。
贝多芬篇
贝多芬的父亲是一个不聪明而酗酒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女仆,丈夫死后再嫁给贝多芬的父亲。四岁时的贝多芬就被贝父钉在洋琴前面,最后不得不用暴力来迫使贝多芬来学习,把他当作神童一般炫耀。少年时代的贝多芬就要开始操心经济问题。不得不说,天赋真的是神奇的存在,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也没有泯灭他创作的灵感,但悲苦的童年还是为他以后愁苦的人生埋下了铺垫。
一七九六年,贝多芬26岁的时候,耳朵开始日夜作响,听觉越来越衰退 ,出于种种原因连最好的朋友也不与告知,一个人忍受着生理、心理巨大的痛楚。直到一八零一年,他写信告诉他的朋友韦格勒医生“我过着一种悲惨的生活。俩年以来我躲避着一切交际,因为我不可能与人说话:我聋了。”这种生理上的痛苦对于常人尚且不能忍受,何况与一个以音乐作为生命的艺术家 。两百年后的读者如我,隔着文字也感受到了命运这个东西,太过残忍无情。
贝多芬在承受着肉体的痛苦之上,还忍受着爱情的痛苦。“他不断地钟情,如痴如狂般颠倒,他不断地梦想着幸福,然而立刻幻灭,随后是悲苦的煎熬”。小他俩岁的童年伴侣埃莱奥诺雷嫁了韦格勒医生,青年时期热情的对象圭恰迪尼后来嫁给了贝格伯爵,贝多芬还题赠了她《月光奏鸣曲》,这一次热情的幻灭是摧残心灵的,几乎面临完全毁灭的危险。但是贝多芬强毅的天性是不允许自己屈服于命运的,于是灰败的爱情幻化成了一步步伟大的作品。
时隔几年爱神再次眷顾于他,贝多芬和特雷泽订婚了。当她还是一个跟随着他学琴的小姑娘时,就爱上他了。“一个星期日的晚上,用过了晚餐,在月光下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用一种神秘的庄严的神气,奏着巴赫的一支歌‘若愿素心相赠,无妨悄悄相传;俩情脉脉,勿为人知’”这一段文字是特雷泽对于幸福日子的回忆。爱情浸润之下的贝多芬一口气写下了《第四交响曲》,这首乐曲蕴藏着他一生比较平静的的日子的香味。我们以为美好的生活虽然来得有点迟,但终归还是开始了,但生活又丢给了他一记深深的打击,他们之间的婚约因为某种神秘的理由解除了,爱情再一次把他遗弃了。生活呀,让我怎么说你好呢,你是在害怕我们的天才缺少创作题材吗。
文中的描述中,贝多芬的朋友极少,亲人也是寥寥无几,由于自己没有孩子,一腔热情都投注于侄儿身上。从他给侄儿卡尔的书信中,我们看到了当代望子成龙父母的影子,爱之深责之切,不遗余力的为之筹划未来。但这种故事的结局往往不是那么美好,“伯父精神的伟大,对侄儿非但无益,而且有害,使他恼怒,使他反抗,如他自己所说的‘因为伯父要我上进,所以我变得更下流’”。
作为一个妈妈,现在读这本书,我总是再想,如果贝多芬的童年温馨一些;如果他的耳聋不是那么早的降临;如果爱情善待他一些;如果…………我多么希望这位音乐的天才不要生活的那么辛苦。如果这般那样,贝多芬还会创作出《命运》这样历经二百多年还能给我们以力量的乐曲吗,大概不会。所以呐,你看,生活总是分为AB俩面,没有一个人拥有特权只活一面,正如“生活最大公平之处就是对待每个人都是不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