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要常作事后诸葛亮的评价,而是尝试着汲取别人的经验,明确目标、执着前行,追寻内心最想到达的地方!
01
一天,朋友给我看了他一位研究生同学发给他的一张微信图片,图片中是一张他这位同学的名片,上面写着某某律师。
原来,他这个硕士研究生时候的同学毕业后继续深造,考入了清华大学法学院,现在博士已经毕业了,他在硕士期间就已经在核心的期刊上面发表了好几篇论文,研究能力是很强的。
我当时听完,直觉还是觉得这个博士怎么会毕业后选择了做律师,岂不是浪费了人才,心想难道是因为高校难进的原因才找个律所先停留着吧。大多数人也应该是认为,博士尤其是清华的博士毕业,选择个高校去当老师最合适不过,做律师还不如不读博士,本科出来做律师都已经做的挺好的了。
但我们认为的“应该”是否有些心理学上的后见之明的意味呢?
迈尔斯在《社会心理学》中写道:“在大选或股市震荡发生之后,大多数评论员对此并不感到意外:‘该是整顿市场的时候了。’2010年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发生后,人们事后诸葛亮地指出,问题是显而易见的:英国石油公司员工偷工减料,置警告于不顾,而且政府也疏于监察”。
我们都很喜欢做事后诸葛亮来评价别人的选择,而不知换做我们自己置身其中又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
我们或许更应该从其中汲取对于未来选择更有价值的参考,我们该感谢许多那些勇敢地选择前路的人,世界的秩序常因他们的勇敢探索而变得更加清晰明朗。
02
学历为王的时代已经终结,曾经的博士光环在今天残酷的市场化竞争、批量化生产的环境下已经褪去了,危机感同样深深地包围着即将毕业的博士,当然,我已一个文科的视角来观察的,也主要是对文科类博士、纯理科博士而言。
高校教师队伍基本饱和,竞争的激烈程度恐怕是我们许多抱有美好想象的人所没有认真去调查和发现的。假如你经过调查发现竞争确实很激烈且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值不值得选择就是需要认真考虑的了,假如把博士当做就业的救命稻草怕是就要更加认真地考虑考虑。
社会的变化速度实在很快,假如慢了些脚步,想再追赶上就很费力,又或者路选择错了,付出的心血会让你感到后悔。
但不是让你一定要快,而是要思考为了什么?假如一种身份已经在社会中无法占据优势,那么如果你还是奔着身份去拼命忙碌,岂不是白费心力?
世间最残酷的事情是,耗尽心力去追求的,实现时才发现原来那是一种表象,本质层面根本就不是你所希求的,欲哭无泪!
03
现在挺流行为了成长而重新做选择,为了成长,理由是多么的响亮,也是多么令人感到你的有追求、有责任感,可是,我们有多少的选择真的是为了成长?
成长是一个挺矛盾的又折中的词语,追求成长本无法成为终极目标,人终还是需要自我实现的,自我的实现包括自我和社会层面,而成长甚至连自我层面的实现都没有。
我们事实上都是想以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而人因为生活的种种,有时妥协、有时坚持,有些人终其一生就是在妥协与坚持的矛盾中度过,也有许多人是不断朝着自己喜欢方式的生活去前行。
但假如逻辑关系理解颠倒,也可能后悔莫及。金钱可以换来自己喜欢的生活。
这样的逻辑会令人不自觉深深地嵌入生活,难以自拔,因为这样的逻辑令你坚持舍弃一切,诸如健康、家庭、快乐,而金钱不可舍弃。可金钱常常在被作为绝对前提时需要大量的在你看来可以舍弃的东西来换取。
人生之路,需要三思而行,不可没想清楚便毅然前行,那样,在遇到陷阱时候,你可能根本没有警惕的意识便踏入了无底深渊。
相反,深思之后再行走的路,即便错了,其实也没有什么好后悔的,以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利己、益人,足矣!譬如,这敲下的一个个字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