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情事。
在这个尴尬的空间里
你治好我的一千种局促
如明镜照见我
如银瓶装载我
如利刃刺痛我
如火光填补我
我们是拼图
是两极
是彼此眼里的红色蒲公英
(2)
人性化。
“工业革命使工作失去人性,而电子计算机使非人性化变本加厉。”
那么有什么事业是致力于“人性化”的呢?这是一个问题,也是一种可能的趋势。
(3)
偏狭。
能够努力破除偏见的人,往往是能够突破自我的人。因为他们会在不断的自我革新中调整对事物的看法。故步自封的人如一潭死水,往往无法洞见自身的偏狭。
对未知的恐惧、对不可控的敌意,引发了我们的焦虑、恐惧和无助的情绪,进而愤怒,暴戾,攻击,结果可能是偏见,可能是对变革的抵触。
破除偏见的最好方法是开阔视野,理解变革的唯一途径是走入变革。
(4)
模型。
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就像是一个简化模型,取决于我们的知识储备和个人体验。
这个模型显然是极具个人色彩的,所以不同人对世界的理解会有相当大的龃龉。
求同存异吧,谁又不是异类呢。
(5)
写作。
网络时代的写作门槛变得非常低。虽说不必以“文学”的标准要求普通写作者,但是大众化的写作也不能说毫无底线。
一个写作者,如果写出来的东西给人感总是“似是而非”“怎么讲都讲得通”,可能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文字游戏”,“耍花腔”。
如果写出来的东西给人感觉文采斐然,各种或新鲜或高深的名词,但实际读不到什么内容,那可能是“废文艺”或“掉书袋”。
有态度,要严谨,讲逻辑,内容大于形式。这几点是我比较偏好的。即使内容通俗浅显些也没有关系。
(6)
读书的时机。
我从不勉强自己读什么书,因为热门,因为大家都读过,或因为是xx必读,这些都不足以成为我选择一本书的理由(明明是懒)。
读书的最佳时机永远是你感到这种“需要”的时候,此时对该书的理解力和感悟力是最佳的。
(7)
反.丧文化。
道理我都懂,然而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这是“丧文化”的代表金句之一。
分析清楚了问题,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剖析,追本溯源找到根本矛盾,觉得心满意足,仿佛看透了一切。
这种体验,类似于心灵鸡汤给我们的麻痹状态,好像听了几个励志故事,就已经努力过了一般。
很多人止于懂得“道理”了。
懂得了某种道理,并不是一次阶段性的胜利,而恰恰是一段考验的开始。
没用的不是道理,是不愿行动的人。
(8)
致青春。
年年高考时,无数网友唱起致青春的大戏。
人们对“缅怀”这件事的热情,远多于对青春的歌颂。其实曾经正处于“青春”的人们,真有那么享受青春吗?就像强行赋予初恋特殊意义一样,到底几分真几分假大家心知肚明。
毕竟全副身心地活在此刻,面对此刻,抓住此刻,是一件需要意志力和勇气的事情。
大概是活得太轻浮了吧。
(9)
夏阳。
夏日最毒的日头,想象力无比丰富。
把你拽到最幽远处,譬如高中的教室,斑驳影绰的窗外的绿叶,空调房透明玻璃杯里彼此碰撞的冰块,少女伸出的冰凉且白得晃眼的浑圆饱满的手臂;
把你拉到最最实处,40度阳光炙烤的午后,人行道上空无一人,你被烤干的血液,如同被扔在地上还被人踩了几脚的西瓜,在泥灰中涂抹得要殆尽的果肉。
蝉鸣,时而幽远缥缈,时而如在耳畔。
(10)
夏。
初夏繁茂起来的绿叶
是春日的注脚
不愿说得太多
只在这里
枝繁叶茂
把叶子抚平
试图看清树叶的纹理
可惜夏日悬而未决
微信公众号 :
zhaodoudou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