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
——题记
老舍先生的《茶馆》在高中时作为必读书目读过,那个时候老师常说,一个茶馆就是中国的一个小社会啊!彼时听来,懵懵懂懂,也不曾深究。
而今再次拾起这部《茶馆》,感慨良多。
1.俗话总说,时势造英雄,可俗话没说,不幸的时代总会造成悲剧。
常四爷、王利发、秦二爷三个不同地位、不同思想的人算是代表人物了吧。
常四爷本是旗人,吃铁杆庄稼,戊戌年在裕泰茶馆说了一句“大清国要完”被抓去坐了一年多的牢,铁杆庄稼没有了,可是四爷端正啊,凭自己的力气赚钱,行得正做得直,一生仍爱打抱不平,可落得个什么下场呢——七十多了,还在卖花生米过活,为自己死后没有棺材而担忧。
王利发,这个人继承了父亲的经营理念,嘴甜讨人喜,有点小自私,但也说的过去。随着时代、政府的改变,他一辈子也在琢磨着改良,总不肯落人后,卖茶不行,开公寓;公寓没了,添评书;评书不卖座也想着拉下脸添女招待,也正是不断的改良,在北京城大小茶馆相继倒闭之后,裕泰还能坚持着。可这改良啊,真的顺着王掌柜的心意走了吗?没有啊,改良改良,越改越凉!他这一生啊,也是个悲剧啊!一直在交“保护费”,甚至那点意思还被那些玩意儿继承下去了。可是他啊,一直并未被保护着,甚至第三幕一个小小的打手也随意大耳光子招呼他,令人唏嘘啊!对于王掌柜的来说,茶馆是他的命,可是不断革命、不断改良,他也没有救了自己的命,裕泰里一根绳子是最终归宿啊……
秦二爷,二十几岁起,就想着实业救国,可他救了谁呢,崔先生说他只救了自己,可是他那点事业,别人伸出一个小指头,就把他推倒在地,再也站不起来。事实也真的是这样子啊,四十年的心血,抗日战争胜利后拆了,机器都当废铜烂铁卖了!世界上这样的政府找不到啊!最后生出这样的感慨:有钱哪,就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
这三个人的一生,为那个时代所累啊,穷困潦倒,活着的时候用常四爷捡来的纸钱祭奠自己!
还有卖给太监做老婆的康顺子、改革后饿死没有棺材板靠人收拾的松二爷、不得不做女招待的小丁宝……
那个时代离我们已经远去,可我仍不能忘记,小时候外婆总跟我说,那个年代,野菜、树根大家争相抢,生了孩子养不起卖掉或者掐死,解放后如此,更何况之前的乱世呢?
2.传统文化意识越来越淡薄
第三幕时,邹福远师傅的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沉思:咱们死,咱们活着,还在其次,顶伤心的是咱们这点玩意儿,再过几年都得失传!咱们对不起祖师爷!
评书、唱戏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可在那个乱世,大家吃不饱的年代,谁还有闲心去听评书、看戏呢?抗日战争胜利后,这些啊也全被流行歌曲跟《纺棉花》给顶垮了!正经东西全得连根儿乱!
看到这儿想起了几年前看过的电影《百鸟朝凤》,唢呐也逐渐被西洋乐器所取代,吹唢呐的人要么改行要么穷困潦倒。
现如今,随着国学热的兴起,唐诗、宋词、元曲、戏剧等传统都在继承和发扬,各种活动层出不穷,国民的传统文化意识正不断觉醒,终归是余有安慰。
3.得失之间求取平衡,尽力将善意放在面前
《茶馆》里的善与恶不胜枚举,刘麻子买卖妇女儿童是恶;小二德子打学生、教员为恶;大小吴祥子、宋恩子敲诈勒索、为虎作伥是为恶……
可《茶馆》里的善意也很温暖啊!常四爷一生打抱不平,买面给贫苦的要卖女儿的母女吃、为松二爷化四块棺材板;王利发免费提供了唐铁嘴一辈子的茶水、收留了康顺子二三十年、保护教员;小丁宝几次三番为老掌柜说话……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乱世之中,谁都不容易啊,可他们这些身不由己的人仍然把善意放在了最前面,这些人,怎能不令人钦佩呢?
这个故事当中有两句话对我的感触很深,一句是常四爷的“我爱咱们的国,可是谁爱我呢”,还有一句是康顺子对小唐铁嘴说的“你呀,小伙子,挺起腰板来,去挣碗干净饭吃,不好吗”。两句话,一句反映了旧时代小人物的不幸,一句传达了如常四爷、秦二爷、康顺子等人的价值观。
有人说,《茶馆》是悲剧,一悲到底的剧,但我觉得,老舍先生也在传达着希望,康顺子、王大栓一家三口奔着康大力所在的八路军而去,不正是希望吗?
读完这个故事的感受很多很多,文字只能表达出一二,《茶馆》之后还是会看,或许每一次看的感受都不一样,但每一次也总会为那个时代、那所茶馆、那些人物而哀叹,并希望他们在另一个空间依旧爱着咱们的国,也得到国之爱!老有所养、幼有所安,这是我对他们最大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