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仪式感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古往今来,人们似乎热衷于各种大型的节日。而一些节日或者有纪念性质的事情发生时,都会有一些仪式需要进行。
古时候,出生会有诞生礼,孩童入学时会有入学礼,成年会有成人礼,婚娶会有婚礼,辞世会有丧礼。现代社会中,满月酒,升学宴,婚宴,丧礼等等仪式。
百度百科对仪式感的解释是:仪式感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 ,仪式感无处不在。法国童话《小王子》里说,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中国人向来是注重“仪式感”的。
2. 我们为什么需要仪式感
王小波先生曾经说过,
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从天亮进入办公室,天黑离开。时间就在这样子的日子中度过,昨天和今天没有什么区别。现代社会的人似乎早已厌倦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于是自由职业,熬夜的人越来越多。其实这些都是对生活乏味的抗拒的表现。
或许大家心里都曾想诗和远方,可限于能力或是其它因素,我们只能妥协于这平淡的生活。于是,我们渴望那些能给生活美学的事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仪式感”。
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天,大多数是乏味的。每天起床后,便知道今天发生的99%的事情,对别人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这时候,或许“仪式感”就变成一些人特别青睐的仪式。
其实,很多人没有人察觉到,有些“仪式感”其实无处不在。今天中饭突然想给自己加个鸡腿,顺便还想吃个冰淇。之前心心念念的游戏打折了,果断买之。这些小小的轻微的改变,都赋予了生活不同的气息,减轻了乏味。
3. 拒绝伪仪式感
什么是伪仪式感,有两种情况。
一是过分追求仪式感而忽略了事物本身的意义。
二是打着仪式感的名义去过分地满足自己的一己私欲。
近些年,非常流行网红美食店,那些精致的店铺装修,具有很多逼格的食物。与众不同的体验或仪式感,成为了不少年轻人的打卡圣地,哪怕人均300,400的消费,一样让人趋之若鹜。到今年回归理性,很多网红店铺都关闭了。
现在的社会中,尤其是中国,从不缺乏节日。除了上述的传统的节日外,还有国家节日,商家节日,开业节日,公司节日等等。项目众多,眼花缭乱。
近几年,INS风、北欧性冷淡风突然大热,成为了仪式感生活的标配。散尾葵、星光灯、大理石......总是频繁地出现在我们朋友圈里。看着别人朋友圈的一些好看的照片,到哪儿旅行,去哪儿吃饭的美图,精致的让人羡慕不已。
现实生活却是另一种模样,即使月薪3000,花钱时也决不心软:健身瑜伽齐上阵,却坚持不到一个月;时不时在社交网络上安利新买的奢侈品,晚饭却只敢买泡面;桌上是几百块的香薰蜡烛,一旁是分期买的苹果电脑,即使信用卡已经刷爆,朋友圈里配文依旧是:“生活需要一点仪式感,房子是租来的,但生活不是”。
有个朋友很喜欢做饭,照着小红书里面介绍的文案,妥妥的整了一套厨具和烘焙,结果头两天PO了美美的照片后,很长一段时间不见动态。遂问她,“怎么最近没有PO美食了?”得到的回复是:“不想总是洗厨具,做一次很麻烦的。”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说法是:没有一个商业模式是能够靠“欺骗”成功的。人们在追求“仪式感”的过程中,似乎有点迷失了,成为了“仪式感”的傀儡。
任何值得赋予仪式感的事物,重心在事物,而不是仪式。仪式感只是锦上添花,不是百分之百。可怕的是,有些人为了追求仪式感,不惜把生活的主次颠倒。
打着仪式感的名义,在自身无法承受的范围内肆意满足自己的欲望,最后导致生活失控。
这种不切实际,刻意而为的仪式感已然变形且毫无意义。
真正的仪式感,应该是在过好生活的基础上,让回忆更美,让生活开出花儿。
4. 怎么获得仪式感
当你为了实现一个目标,为自己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并且为了计划一步步去执行,期间获得的成功。
当你在一次不经意间,完成了以前从未挑战的事情时。
当你看到美好的事物,并且恰巧用照片记录下来时。
……
你既可以享受美好的一切,也可以坦然面对糟糕的一切。你得意时不会忘形,失意时也不会潦倒。你知道,无论境况如何,生活都必须庄重。仪式感,会让你在平凡又琐碎的日子里,找到诗意的生活,找到继续前进的微光,找到不愿将就的勇气。
5. LAST
本来仪式感是一个很好的东西,可惜现代社会的快节奏,让大多数失去了对仪式感的理解,从而只有仪式,没有感。
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重视自己的内心。不要为了仪式而仪式,也不是要你非要为他人留下什么印象,而是会带来自我暗示,暗示我们去认真对待身边的人,充满热忱的面对生活,和金钱无关,和权力无关,和地位无关,它关乎一个人内心深处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