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时候,我认为写作是“好文笔”;工作的时候,我认为写作是“有深度”;可就在当下,此时此刻,我才深深的意识到,写作的标准应该是:
把一个东西讲清楚。
记叙文,是把一件事情讲清楚;
说明文,是把一个物品讲清楚;
议论文,是把一个观点讲清楚;
应用文,是把一个场景讲清楚;
散文,是把一种情感讲清楚;
小说,是把一个故事讲清楚;
……
写作说简单很简单,就是把想说的东西写下来。
所以,会说话就会写作。写作就像说话,是一件很自然而然的事。
但请注意,虽然我们说,会说话就会写作,只说明你与写作之间并无障碍,但并不代表你就能写出好文章。
那好的文章的标准是什么呢?
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来推演一下,通常我们写作的步骤:
1、首先要有想法
2、把想法变成语言
3、把语言变成文字
只要顺利完成这三个步骤,就完成了写作的“标准动作”。但写出来的文章是否算好文章,还要看一个要点是否被满足,那就是:
你写的文章,有没有把你的想法,用文字表达清楚。
很多人对“写作”的要求很高,认为一定要写出“文采”和“深度”才是写作。于是他们大量的读书。你看现在家长给孩子买书,没有不舍得的,可是孩子读了那么多书,却依旧害怕“写作文”,这究竟是为啥呢?
文章是不是有文采,那是“语言”的问题;文章有没有深度,那是“思考”的问题。这两方面都不是写作本身的问题,而是个人知识水平的问题。
“写作”没有那么高大上,只要把你的想法,讲清楚,通过文字写出来,那就是写作,写出来的文章就是好文章。
那“文笔”和“深度”难道对“写作”不重要?当然重要!但一定要搞清楚,它们并不是写作的“本质”。
如果把“文笔”和“深度”比喻成“珍珠”,那么“写作”就是一根“线”,它可以把这一颗一颗的珍珠,穿成一串项链,但这根“线”本身是平淡无奇的,但又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往往通过璀璨的“珍珠”,来评价一串项链是否价值连城,但是没有人会去注意那根穿起项链的“线”。
需要强调的是,通过写作,却可以很好的锻炼一个人“语言”和“思考”这两方面的能力,让你的文章越来越有文采,越来越有深度。
写作说简单也不简单。因为,很多人一开始写作,就没想法了,就无话可说了,甚至不会说话了。
为什么会这样?让我们再次回到写作的三个步骤,就完全明白了:
1、首先要有想法
2、把想法变成语言
3、把语言变成文字
有人说:“没错,我就是因为没想法,所以写不出啊!”
你真的是没有想法吗?
大错!!!特错!!!我们在生活中有数不完的想法。不信???你可以马上试试:
现在闭上眼睛,让自己的脑袋放空,什么都不想……一、二、三、四……怎么样,是不是想法一个接一个,想不想都难,只是还没等你注意到,这些想法就消失了,下一个意识又冒了出来。
因为没有把想法及时变成语言,于是你的脑袋里就无法留存它们,这也是我们常常忽视这些想法的原因。
当你对某一个意识,添加了自己的思考时,这个想法就开始停留在你的大脑了,因为你通过思考,把这个想法变成了语言。
当你把思考变成语言,再通过逻辑和修辞,把语言变成文字,那么一篇好文章就诞生了。也就是说:
只要能准确表达出自己想法的文章,就是好文章。
所以,写作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意识,来源于思考,这是写作者必须经历的过程,所以,写作的本质就是:
把脑袋里的想法,变成语言,再把语言变成文字。
写出来,写清楚,就是写作,就能写出好文章。
我们从小害怕写作文,长大了害怕写作,究其根本原因就是:
没有搞清楚“写作”的定义
“文笔”、“深度”和“写作”无关,它们只与你的“语言”能力和“思考”能力有关。
所谓“会写作”,就是你有了想法,并能够把它写出来,写清楚,你就具备了“”写作能力”。
所以,写作的标准定义就是:
把我们的想法,准确的表达给他人,不引起歧义,就个过程就是写作。
接下来,你可以进一步去提升“语言能力”和“思考能力”,让自己的“写作”更好看,别人更爱看;让自己的“写作”思考更深入,更有内涵,这些都是在为“写作”加分,但它们并不是“写作”必备的东西。
写作的本质其实很简单:
写作,就是写我所想。
搞清楚这一点之后,你现在是不是对“写作”不那么惧怕了?因为我们每个人天生都会写作。
要想要进一步知道如何写作,请看《像写作一样说话》
参考文章:
《学会写作》 刘杨 九州出版社 201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