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麻麻亮,爸妈妈就起床回老家了。
这几天的是公交车高峰繁忙期,那人挤人的程度和正月十六要开学的不相上下。
据说公交公司不得不加车次,那样缓和不了当下众多客流量的的需要,一个车上都能塞进去90个人,这个时候就不在乎坐还是站了,能挤上去就是谢天谢地了。
司机说已经连续四天都是客流量的高峰,他一边开车一边吐槽自己已经四个月没有开工资,没有办法,还得继续干。(当然,这些话都是我妈妈回家以后念叨的。)
爸妈今天时间是早就和大姨,小舅他们约好的,堂姐也要回老家,开到小区门口顺路捎着他们。他们的行程就挺忙的,要回自己的家,还有去姥姥家一趟,清明节的程序都是一样的,给去世的长辈上坟。
我早上出门的时候,在门口看到妈妈插的柳枝。杨柳历来作为送别之用,清明节插柳枝,有驱蚊辟邪,祈求家庭平安健康的寓意,据说这个习俗可以追溯到两汉时期。
出去逛悠了一圈儿,发现小区的车子少了1/3,来往的行人零零落落,不用说这些人都去忙乎啥了。整个都沉浸在一片安静之中,到也和清明这个祭奠的节日气氛很符合。
远处的街上,传来一阵阵喧哗的声音,一个男高音正在兴致高昂的讲演。那是某些开发商,正在大力宣传他们新开发的某个楼盘的优惠大酬宾活动。
今天读了迟子建的文章,其中有一篇,灯祭,倒是和今天的日子的气氛很是一致。
在迟子建小的时候,每到过年的时候,她父亲都会用罐头瓶子,木头和铁丝给她做一盏灯。
为了让女儿提上灯,欢欢喜喜的去串门。父亲花了很多功夫,因为做灯罩的材料是罐头瓶子,是容易碎的东西,光是淘弄一个干净又不怕烫的瓶子就是五六个才能取一的事情。
这盏手工的灯,承载的是满满的父爱,也是因为这特殊的灯,过年才有欢喜的等待。
想起小时候,每到元宵节的时候,奶奶也给我们几个小孩子做灯的,农村没有什么高级材料,都是就地取材,用秸秆做的灯,外面糊上一层轻薄的白纸或者塑料纸,再剪两个窗花贴上,里面放一小截蜡烛,用小棍子一挑,我们就屁颠屁颠的上街和小伙伴比灯去了。
如果,你光记得欢喜,没有小心看路,那么万一掉到,灯就到报废了。高兴来的快,有时候意外来的也快,如果抢救及时,刚做完的灯就会被烧出一个黑色的大窟窿。
至于迟子建后面写的请父亲回家过年,结果姐姐家小虎子老是哭的这一段的情节,生活中真是发生过这种类似的事情。
那一年,也是过年期间,堂弟的儿子也就一岁左右,也是老是哭,是那种嚎哭一夜的情况,一家子都急得上火,后来才想起来,请大爷回家过年了,看到自己的亲孙子,肯定喜欢的不行啊!
后来,大娘也是念叨了半天,说什么,既然看到了,就应该心满意足了什么的,最后找了一个懂行的人烧香念叨了一下,小孩子才不哭了。不得不说,有的事情,确实很……
一旦忙碌起来,时间过得飞快,洗洗衣服,再看会书,收拾一下家里,就到了该做午饭的时间。
一个人的午饭也很简单,做了菜花炒肉,馒头馏了一下,稀饭什么的也就免了,一碗白开水就解决了。
至于下午的饭都想好了,方面放锅里煮一下,荷包一个鸡蛋,放一根火腿肠,再放一把绿油油小油菜,有菜有面还有蛋,营养也是挺均衡的,就是这么简单的又搞定一顿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