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星期,朋友圈突然出现一些童话世界般的照片(见下图),针对新海诚的新电影《你的名字》,时光相册对某些场景、元素进行了提取和模拟,做了一个滤镜,用户只要上传照片就可以生成类似场景的美化照片,然后分享到朋友圈,其它用户长按图片中的二维码,即可打开H5页面使用该滤镜。
由于滤镜的新奇性和美化效果,部分女生童心爆棚,纷纷参与使用并分享,我的朋友圈一天出现了4位女生分享,接下来近一周陆陆续续还有用户在分享,看起来像是一次成功的运营活动。
按照习惯,下载了时光相册app,想进一步体验该功能,毕竟网页版效果和流畅性都不是太好,意外地发现,app里面居然没有这个功能,那么这个活动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尽管能带来一些装机量,但同时卸载率也会挺高,因为用户会有被欺骗的感觉。
在群里和同行交流的时候,有个朋友认识时光相册的同学帮忙打听了一下,原来这不是一个运营活动,而是一个新功能的MVP,卧槽,如此完美的MVP,堪称可以写进教科书的经典案例啊。
什么是MVP?
最小化可行产品 (Minimum Viable Product)的简称,即你想要开发某个产品功能时,不需要开发出完整的功能,尽可能找打最小化可行的产品模型去验证相应的需求。
举个栗子,美国的云存储公司dropbox,在投入开发产品前,先是拍了一个视频,介绍了产品的功能和使用场景,当一定量的用户对视频中的产品表示出较大兴趣时,他们才决定投入开发产品,真正做到了有的放矢。
再举个简单的例子,大众点评当年在考虑是否要做电话订座的功能时,并没有选择直接开发该功能,那么他们是怎么选择最小化可行产品的呢,他们选了一些商家,加上了电话订座的按钮,但是这个电话并不是商家的电话(因为前期bd商家是个比较重的线下活),而是点评网自己的电话,当用户打电话来订座的时候,点评的工作人员把这个信息记录下来,然后再联系商家确认后,再回电给用户确认,是不是比较巧妙?
mvp的一些要素?
第一是要尽可能最小化,以降低成本,提高投入产出比;第二是要找到契合的场景,脱离场景的mvp是没有价值的;第三是要有个明确的验证指标,通过量化的结果来衡量这个事情是否值得做。
再用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三个要素,我记得迅雷7当时在验证换肤功能是否做的时候,做了这么一个mvp,他在产品界面上放了一个真实的换肤按钮(场景极度契合),当用户点击这个按钮时,弹出来一个提示,该功能正在开发中,敬请期待(开发成本是不是极低),这样他们通过该按钮的点击率(验证参数很明确)。
《精益创业》这本书,主要就是讲mvp理论的,做产品的同学可以看看。
mvp理论好使,然而包括自己在内的很多pm,还是要在实践中不断踩坑才会深刻领会,总觉得自己逻辑推演严密,似乎板上钉钉的事情,不需要mvp验证,直接开干不快些?殊不知,脑子里再严密的逻辑论证,始终只是理论而已,一放到开放的实际环境中就因为预料之外变量的引入而变得逻辑不再自洽,导致逻辑崩溃。
讲真,能看到这样的经典案例,蛮过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