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北京的秋天。“北京是个美丽的城市,到了秋天,它就更美丽了”。不记得是小学几年级里的一篇课文,只记得那时我坐在父母的双人写字桌上,两条腿垂挂在边沿,还不停地晃动,让母亲给我背诵此文。那篇课文是我得到有关北京的第一条信息。
早就想再去北京,听浦西教授、博士两人说了好多那里的故事,更想去了。第一次去北京,是在1983年的暑假,那时年轻,不懂历史,只去了那些耳熟能祥的大众景点:故宫、颐和园、北海等。其时大哥正在北京参加外贸会议,有班车送去八达岭,为了这免费项目,放弃了泉表姐邀我去中南海(80年代初小范围开放过)的机会,现在想来真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第二次去北京是为了申请项目资金去开会,坐头天晚上的车,一夜睡醒就到,到了就去开会。上午开完会,中午,我爸在部队时学生的女儿蓓蓓开车来接我,带我去日本式饭馆吃饭,还带我去后海看风景,离开时不小心把车给蹭了一下。当天蓓蓓就送我去她家对面的火车站坐晚车回上海。
这第三次去北京,正好是金秋十月,我们的目的是要去爬野长城和逛老胡同。应该算是深度游了。好在有进京十余次,对京了解颇深的教授带队,幸甚!
教授带着他的朋友阿林,我带着我的同学阿胡,我们一行四人,坐10月15日中午12点的高铁,向北京进发。途经南京济南等地,在山东境内看见山上一个个高出山头的崮(教授告知),想起参加过淮海战役的父亲曾经在孟良崮上走过。心中升起一种别样的滋味。
下午5点前到达北京,教授带我们坐地铁去南锣鼓巷附近的住宿地。他预定的酒店在黄化区板桥胡同里的一座老宅子,是原来河北省驻京办的招待所,现在是酒店。我们四人拖着行李箱在傍晚寂静的胡同里走着,“咕噜噜,咕噜噜......”,四个行李箱轮子的声音打破了深秋北京老胡同原有的宁静。
原先预订的是大门处的西楼,那是一排一层的老屋,条件差好多。好在教授预定时选择了升级,我们被安排在了中堂北楼,房间干净整洁。我们住的北楼是在老房子的基础上改建过的,对面的南楼是改建的,侧面的东楼是新盖的。我们住的这个大院里有块铭牌上面写着——古槐苑。大堂过道里贴着些老照片,有慈禧太后的,说是她的啥东西是在这里做的,李莲英也在这里住过。
前台河北姑娘小李热情洋溢地向我们介绍了小到此酒店大院,大到北京甚至远到她故乡清东陵的主要景点。如果不是我们要出去找吃的话,她打开的话匣子不知道何时才能合上。
在南锣鼓巷附近走走,路边的树都好大好粗,有的被围着,上面贴着古树的牌子。我们在路边的小餐馆里吃了饺子面条,饭后,走去原先考虑过的华育酒店(过去的京师大学堂校舍)看看。晚上屋外漆黑一片,看不到什么东西,只看见酒店大堂里一块好大的牌匾上从右至左写着“京师书院”,旁边的落款是孔子弟子颜回的第七十八代孙颜建淦,算是有些名堂。走出华育,我们沿着修得干净整洁的玉河畔走回去。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