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之后,若是不关窗户,不盖被子睡觉,半夜就会被冻醒。
冷不丁地关上窗户睡觉,还真有点不适应了。
以至于,今天早上差点睡过了头,错过了每天,刚蒙蒙亮就开始的核酸检测。
密封还算不错的窗户,一旦关上,即使外面的动静再大,也不至于搅醒俺这个睡眠向来没遇到过什么太大障碍的人。
自打天儿一入伏,家里的窗户,就关不得了。
有风时的天儿,还行。如果赶上一丝凉风都没有的时候,晚上如果你不在床上“折轱辘打把势”地折腾几个回合,你根本无法睡实成喽。
今年的伏天,出奇的热。温度高到几十年不遇。
成群结队在江边觅食和玩耍的体型不一大大小小的鸟,和身披五颜六色羽毛的野鸭子,都被太阳暴晒后的水泥大堤,烫得不得不加快了蹦蹦跳跳的节奏。
喜欢到松花江里游泳的人,也不得不把自己平时喜欢下水的时间段,从每天的中午,改到了太阳转悠到正南偏西的位置之后了。
这三年的疫情,的确改变了人们很多的生活习惯。比如,又一次被禁止的“堂食”,无论政府令儿里如何规定,在饭店里打包回家吃的人;超市里买菜自己回家做饭的人;借故推辞饭局的人,越来越多了起来。
公共场所,人们之前既不习惯,也不愿主动遵守的“安全距离”,逐渐促成了绝大部份人不自觉中的自觉。
你也会发现,一种生活方式和习惯的改变,永远都是相对的。
既相对于事,更相对于人。“人数过百,形形色色”,应该说的就是这样一个事实。
说好了的不“堂食”,依然挡不住一些始于热闹,终于气氛的“性情中人”,让家里的厨房,摇身一变,成了三五好友谈天叙旧的“食堂”。
小区内,几伙儿平时总聚在一起打连连的老人,早把社区那个大喇叭里传出的“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少聚集”的男中音,当成了耳旁风。
避开火辣辣的太阳,躲在树荫里,三一群俩一伙地聊个没完没了。
你还会发现,侥幸,不仅是这几伙儿,聚在一起聊得没完没了的老年人。
日落时分,一些年轻的女人,带着自己大大小小的孩子们,也会聚在一起,叽叽喳喳地聊得热火朝天。
如果把这些不管不顾不听劝总是聚在一起,聊到昏天黑地的人,归罪于今年伏天气温太高的原因,那可真是冤枉了人家“天老爷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