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年级语文课《树之歌》的识字环节中,学生们正通过组词方式识记生字“守”。轮到小宁时,他清脆地吐出“守约”二字。我心头一动,顺势追问:“你能说说这个词的意思吗?”孩子不假思索答道:“说话算话,遵守约定。”
“说得精彩!”我由衷赞叹,随即话锋一转:“那老师和你做个约定——从现在到下课,如果你能坐端正、不乱讲话,老师就再次表扬你,愿意吗?”小宁眨了眨眼睛,响亮地回答:“能!”“一言为定!”
这个约定并非一时兴起。初识小宁时,我就注意到这个特别的孩子:课堂上总像装了弹簧般坐不住,时而左转右转,时而推移桌椅,甚至趴地爬行,不时迸发的自言自语常常打断教学节奏。然而他又是那般聪颖——思维敏捷屡屡举手,课文背诵总是名列前茅。这样一个矛盾体,让我时常思考:如何引导他将智慧用于规范自身?
令人欣喜的是,约定生效了。后半节课上,小宁的脊背挺得笔直,双手平放桌面,目光如炬地盯着黑板。下课铃响时,我履行约定表扬了他,孩子们也送给小宁热烈的掌声。
这次成功的“守约”实践让我深思:教育中的契约精神,远不止于简单的行为约束。当教师将冰冷的纪律条文转化为温暖的双方约定,当学生从被动服从变为主动履约,教育便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这种转化需要教师捕捉教育时机的智慧,更需要放下身段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