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恋》 音乐里的故事80
1979年12月23日晚,北京,天降瑞雪。位于复兴门外大街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室内,米黄色的天花板和深褐色的墙壁散射着柔和的灯光。李谷一站在房间的一角,穿一件绛紫色的毛衣,身段轻盈,举止从容。当弦乐器和电吉他奏出过门的一刻,大家都屏住呼吸。李谷一用了“半声”,也可称为“轻声”唱法,录制了歌曲《乡恋》。
当乐曲结束时,在场的工作人员听得如痴如醉,导演马靖华竟然忘了发指令关掉录音机,以至于把张丕基和李谷一的对话也录了下来:
“你哭了!”张丕基看到李谷一眼中闪烁着晶莹的泪花。
“我想起了我的家乡岳麓山。”李谷一说。
直到现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保存的歌曲《乡恋》的母带中,仍然保留着这两句话。
一、《乡恋》
《乡恋》是李谷一演唱的歌曲,由马靖华作词,张丕基谱曲、编曲,是电视片《三峡传说》的插曲。歌曲发行于1979年,收录于专辑《乡恋—李谷一影视歌曲》中。
1980年2月,《乡恋》入选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每周一歌》。1983年,李谷一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唱《乡恋》。
2008年,在“全国流行音乐盛典暨改革开放30年流行金曲授勋晚会”上,《乡恋》获得改革开放30年流行金曲勋章。
2018年,在改革开放40年的纪念活动中,李谷一获得了国务院为其授予的“改革先锋”称号,公示词中称赞她“始终将自己的艺术实践与改革开放进程紧紧相连,用歌声见证改革开放的豪迈壮举,用作品抒发祖国的豪情、民族的豪迈、人民的心声”。将她演唱的歌曲《乡恋》誉为“改革开放后第一首流行歌曲。”
二、“第一首流行歌曲”的诞生
1979年,中央电视台制作了一部风光片《三峡传说》,它展现了长江三峡壮丽雄伟的自然风光,讲述了有关长江的地理历史知识,以及沿岸独特的民俗和神话传说。这部片子突破了以往纪录片单纯描述景物或者单一线索平铺直叙的模式,以突出人文色彩和谐为主轴线,营造出独具匠心的旅游氛围,这在当时是很有创意的。
电视片中需要音乐插曲。到了12月21日,片子的插曲已经5易其稿。让老百姓都能唱、都爱唱,是创作者们最初的想法。已经完成的《思乡曲》优美动听,但没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曲高和寡,一般老百姓唱不了。
在插曲的录制现场,电视片导演马靖华焦躁地踱来踱去,作曲家张丕基此时正患重感冒。他们几乎没招了。
李谷一站在一旁心情复杂,她刚刚录完的《思乡曲》恐怕除专业演员外,谁也唱不了,很难在群众中流行。
片子马上要播出了,怎么办?大家连夜讨论。张丕基面对大家的意见,萌生去意,说“要么你们另请高明吧”。争论一直持续到凌晨3点。
最后,时任中央电视台制作部主任的宋培福和当时的总录音师曾文济建议,词曲都推翻重写。于是,录完最后一版《思乡曲》的李谷一返回中央乐团住处,马靖华留在办公室连夜赶写歌词,张丕基先回家休息,等词写好后重新谱曲。
辛苦的夜晚,短暂的宁静。所有人都没料到,这一次重写,竟导致了始料未及的轩然大波。当然这是后话。
几个小时之后,第二天早晨7点多,张丕基还没起床,有人来敲家门,把马靖华连夜赶写好的歌词送来了。
7岁的小女儿把歌词递到床前,张丕基匆匆浏览了一遍,感觉很顺。这一稿,把歌名改成了《乡恋》。歌词的内容,是写王昭君离开家乡秭归,踏上漫漫的和亲路。深情的王昭君,一步一回头,家乡的山啊家乡的水。从此告别江南路,终生胡马依北风。
歌词把秭归的山水幻化成为昭君心目中的亲人,用拟人手法,表达了王昭君对故土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
“你的身影
你的歌声
永远印在
我的心中
昨天虽已消逝
分别难相逢
怎能忘记
你的一片深情
昨天虽已消逝
分别难相逢
怎能忘记
你的一片深情
我的情爱
永远留在
你的怀中
明天就要来临
却难得和你相逢
只有风儿
送去我的一片深情
明天就要来临
却难得和你相逢
只有风儿
送去我的深情……”
张丕基越看越有感觉,心里萌动着创作的冲动,“首先歌名就好——《乡恋》,其次处理方法也好,用拟人的方法,表达了王昭君对故土的依依恋情。”
张丕基靠在床头,轻声哼吟着。这位知名的作曲家,此前已经写过很多深受群众喜爱的歌曲。电视剧《寻找回来的世界》插曲,以及央视《夕阳红》栏目的片头曲都出自他的手。灵感来了,张丕基飞身下床,来到办公室。半个多小时之后,曲子一挥而就。
张丕基说,他给《乡恋》谱曲的定位是要“洋”一点,运用了当时很少使用的架子鼓、电吉他、电子琴。这下难坏了工作人员,因为这些乐器在以前都是禁用的,是“资产阶级的”。工作人员最后从海政歌舞团的仓库里找来了架子鼓,还辗转找到当时唯一能演奏电吉他的陈志。
然后就有了1979年12月23日晚,李谷一录制的《乡恋》。
李谷一《乡恋》:
http://tv.cctv.com/2019/05/13/VIDEp3PiiimxKbCzpIGpsTWd190513.shtml
这首歌把家乡比作爱人,恋恋不舍、如诉如泣的曲调,每每唱起,总是勾起人们对故乡、对亲人、对生活的深情眷恋。
三、一曲风行
1979年12月31号晚上8点,在《新闻联播》后的黄金时段,中央电视台播出了25分钟的电视风光片《三峡传说》,当年电视机还是奢侈品,没有进入寻常百姓家,但优美抒情的《乡恋》却不胫而走。
1980年1月1日,《文汇报》发出消息说,昨天中央电视台风光片播放的歌曲十分优美,得到大家的喜爱,绝大多数人当时并没有听到李谷一演唱的《乡恋》,却在口口相传。
1980年2月初,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以《每周一歌》的形式播放了《乡恋》,当时的惯例是,每天中午12点到12点半,傍晚6点到6点半,播放同一首歌曲,整整一周。在那个电视尚不普及的年代,《每周一歌》影响特别大,《乡恋》因 此一下子流行开来。张丕基还记得,当时很多人排队买东西时都在哼唱这首歌。
耳目一新的词、耳目一新的曲、耳目一新的配器、耳目一新的演唱,让《乡恋》迅速在全国流行。在在短短的几个月中,各电视台、广播电台争相播放。
在那个乍暖还寒的时代,描述思乡、离情的歌曲基本没有,人们的普遍的认识里,词要写的很革命,曲要写得很响亮,《我的祖国》就是思乡最好的表现形式。恋、美梦、情爱这类触及人们心灵最软处的歌词,过去几十年里几乎没有音乐作品触及,而《乡恋》这首歌里不但把这些让人们脸红心跳,如春心萌动的词汇都一起在歌中迸发出来,谱曲也不再是过去激情的四二、四四拍机械硬节奏,休止符、切分音被不断运用。李谷一的演唱更是将轻声、气声、半声贯穿整首歌曲,情到深处的抽泣腔更加重了依依不舍的离情。
四、风云突变
1980年2月10日,离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仅剩一周不到,《北京音乐报》首先发表了署名“莫沙”的文章《毫无价值的模仿—评电视片(三峡传说)中的一首插曲》,文章全盘否定《乡恋》创作,称创作者们“热衷于搞邪门歪道,是安于模仿的懒汉”,“缺乏民族风格,缺乏特定的时代特点,格调和情趣完全不对头,相当的不协调”,“带有浓厚的殖民味道”,文章还将聂耳和黎锦晖做正反例子对照,结尾处用了周总理的教导:“文艺总要有独创精神”,音乐创作要坚持周总理的“三化”指示。如果说还有什么客气之处,只不过没有点马靖华、张丕基、李谷一三人的名字。
1980年2月25日,《北京音乐报》又在头版位置登出了《不成功的尝试》一文,批评《乡恋》“所抒发的不是健康的热爱祖国山河的怀恋之情”,而是“低沉缠绵的靡靡之音”。甚至有人给演唱者李谷一扣上了“腐朽资产阶级情调”的帽子。
一夜之间,《乡恋》成了“靡靡之音”,李谷一变成“黄色歌女”。这样的事情现在令人啼笑皆非,年轻人甚至不知道在说什么,但这的的确确是发生在当时的真人真事。
1980年的春节,乐坛还发生了一件与李谷一有关的事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大年初一早上六点的《新闻和报纸摘要时间》里,公布了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办,《歌曲》杂志社参与组织,在1976年9月至1979年创作流传的歌曲中,完全由全国普通听众投票,评选出了15首群众喜爱的获奖歌曲,李谷一演唱的《妹妹找哥泪花流》、《边疆的泉水清又纯》、《洁白的羽毛寄深情》和《绒花》上榜,这份榜单现在被称中国当代第一份流行歌曲排行榜。
经后来的组织者解密,《妹妹找哥泪花流》当年排行第一,组织者经过部队再投票后,被调整到第二的位置,但也只比第一名《祝酒歌》少了几千张票而已。这份榜单在当年的音乐界也引起轩然大波,清一色的抒情歌曲,没有一首是“雄壮曲”。由于评选结果引起争议,原定的《优秀广播歌曲》改名为《听众喜爱的15首歌广播歌曲》。
人们在欢度春节的同时,又在忙碌着对评奖与获奖、唱什么和为谁唱进行批判与争论。
也许是受“15首获奖歌曲”事件的震动,《人民音乐》1980年三月号把主题定为《探讨当前音乐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十多位音乐界名家名人对当时的文艺现象和思潮,从创作、演唱、社会影响等不同角度谈认识和感想,自然是以批评为主,虽多为不点名,但目标明确。
其中李凌文中提到“《乡恋》有些不符合王昭君的思想、感情,是否把人物歪曲了?那歌调的气质、情趣和人物的品德个性是否有不够切合的地方?电视片的曲作者、导演可以研究一下”,批评尚显婉转。
严伟则直接发表题为《听李谷一唱“乡恋”有感》,文中首先肯定李谷一演唱的《永远不能忘》、《边疆的泉水清又纯》和《洁白的羽毛寄深情》时的呼吸到吐字、声音的位置到音色、音量的控制和运用,以及感情的表达都有一定的功夫。
转而开始大批特批,说《乡恋》叫他大吃一惊,不敢相信是出自李谷一之口。然后从演唱的“呼吸”、“共鸣”、“吐字”、“歌曲处理”四个方面先是肯定李谷一过去的优点,再批在《乡恋》演唱既不适于表现我国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也不适于作为抒发我国人民丰富多样的内心情感手段。貌似谈得相当的专业,但是无一不用极否定之词。如“呼吸方面,把气息点一下子移到喉头,声音失掉了弹性和色彩,让人听起来觉得木木然醋涩而沙哑”。“共鸣方面,气他腔体一概不用,只剩了口腔,使听者感到索然无味”。“吐字方面,牙关紧咬着,不愿意打开。嘴皮子松松的,没有一点力量。歌词唱的模模糊糊,甚至是光出气,不出字”。“歌曲处理方面,可以说是与歌曲作者比较统一。本来《乡恋》就写得尽是些有气无力的音调,李谷一又在此基础上用了不少大幅度的下滑音,在每个乐句末尾还要突然一断,来个上气不接下气的样子,这样的声音简直就像落满灰尘的一棵盆景那样无精打采,缺乏生气”。
文中最后不忘勉励李谷一应该不忘艺术家使命,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声乐艺术传统,让自己这朵鲜花在舞台上开放的更加鲜艳夺目。
《北京音乐报》继莫沙《毫无价值的模仿后》,又接连几期几乎整版刊登对李谷一演唱《乡恋》的争议,《歌唱小议》中说李谷一每段歌词要用四、五次“大喘气”,比如“只有风儿送去我的深情”,一句里就有“大喘气”三次之多,叮叮咚咚的电子鼓敲得莫名其妙。
但很多听众也写信到编辑部支持李谷一创新,比如《要允许模仿》、《亲切感人的抒情歌》、《不必大惊小怪》和《艺术需要真挚的感情》。
李谷一本人也在1980年3月25日《北京音乐报》上发表《在实践中探索》一文,谈自己对如何丰富民歌的演唱方法的认识,指出轻声和气声的运用是表现歌曲内容和情绪的手段之一,这种手段在西洋唱法和我国戏曲、民歌的演唱中都是存在的,不能简单地说是学自外来的和港台的流行歌曲。
但争议之声,特别是来自专家的否定之声不绝于耳,而且这时候的争议、批评已经无关影片内容了,将李谷一与《乡恋》化为等号,《乡恋》就是李谷一,李谷一等于《乡恋》。李谷一所在的中央乐团领导让人带话,请李谷一“刹车”或者“离团”。
1980年4月,中国音乐家协会在北京西苑宾馆召开第四届全国音乐创作会议(也被称为“西山会议”)。会上,一些思想较为保守的领导、专家对以邓丽君为代表的港台流行音乐表达了否定意见,称其为“萎靡不振、低级趣味、腐朽颓废,以及资产阶级情调”等。而后,《乡恋》等抒情歌曲都遭到了严厉批判。原因很明确:他们写的歌曲太港台味儿了。
张丕基曾经回忆道:“当时有很多音乐界的老前辈,就觉得你不应该这么写,这样写的话就和那些港台流行歌曲没什么区别。”马靖华也回忆说:“当时会议气氛一片讨伐之声啊,人家批判这首歌(指《乡恋》)都到了什么程度,这首歌曲是什么性质的?是1930年代黄色歌曲《何日君再来》的翻版,是投降歌曲、是卖国歌曲、是学西方的反动歌曲。”由此可见《乡恋》的创作者们在当时所遭受的压力。
1980年初,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礼堂,一位主管意识形态的权威人士点了《乡恋》的名,说现在大陆有个“李丽君”。
1980年5月文联召开的第四届全国音乐创作座谈会上,又对《乡恋》开始新一轮围攻。港、澳、新加坡媒体纷纷报道李谷一被封杀,被暂时请入“冷冻室”,传言其演出机会将会减少、灌新唱片的事被压后、独唱音乐会被叫停。
但当年的真实际情况却是,一方面,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报刊上始终热度不减地大量发表对《乡恋》的批评文章,“嗲声嗲气,矫揉造作”,“同咖啡馆、酒吧间、歌舞厅、夜总会等资本主义社会的娱乐生活是一个味道”,“黄色歌女”,有文章甚至说她是“资产阶级音乐潮流和靡靡之音的典型代表”,是“腐蚀青年人的罪人”,再唱下去会“亡党亡国”。
另一方面,因为老百姓太喜欢李谷一的歌,对《乡恋》表现出巨大的热情和支持,几个月里李谷一就收到了1000多封观众的支持信件。有《乡恋》的音像制品就会大卖,中唱的《三峡传说》唱片不断再版,还被试制成第一张立体声唱片发行。太平洋影音公司因为出版李谷一电影电视歌曲专辑《乡恋》被有些媒体指“站在反动立场”,但因销量一再突破,两次获得太平洋影音公司“云雀奖”。
在有李谷一演出的舞台上,虽然节目单上不写《乡恋》,但李谷一必须演唱《乡恋》,否则就退不了台。1980年夏天,就在《乡恋》遭到猛烈攻击的时候,李谷一来到天津演出,到谢幕时,激情的观众大声喊“《乡恋》!《乡恋》!”。在上海坐满18000人的体育馆,《乡恋》音乐响起,鸦雀无声,人们不愿意放过每一缕悬若游丝的气声,一曲唱罢,银瓶泄底,所有观众起立鼓掌,李谷一绕场挥手,向沸腾的观众告别!
五、反转
1980年10月8日,《光明日报》发表了邓加荣和理由采写的报道《李谷一与〈乡恋〉》。报道肯定了李谷一在音乐领域的探索,认为这与整个时代改革的方向是吻合的。她的唱法表明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美”。这篇报道发表后,社会反响强烈,写给记者和李谷一的信,“不出三五天就要装一麻袋”。
1980年11月9日,《光明日报》开辟专栏《对李谷一与〈乡恋〉一文的反应》,选登读者来信。一位中学教师在来信中写道:“只准长歌颂雅,不准演员采风,稍一离格,即为异端,这符合艺术发展规律吗?如果天天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连一首《乡恋》都要打入冷宫,甚至枪毙,恐怕中国歌坛上,就永远只能欣赏‘大海航行靠舵手’了!”
1981年除夕,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迎春联欢会上,事先听说邓小平同志会来观看晚会,李谷一与伴奏乐队商定,领导一到,马上起奏《乡恋》,她要把这首歌唱给小平同志听,让他评评理。遗憾的是,那天邓小平同志没有来。当时任国家主席的李先念出现时,李谷一毫不犹豫地唱响《乡恋》,博得全场的热烈掌声。
1981年12月,《人民音乐》发表的长篇文章《时代与音乐美的关系及其他》一文中,指责“《李谷一与〈乡恋〉》的社会效果是作者运用夸大、歪曲事实的手法取得的”。
自1979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歌曲》杂志社组织的,完全由普通群众投票产生获奖歌曲活动后的几年里,全国性的评奖活动虽然都是冠名“群众喜爱的”,但都是在听众投票的基础上,再由专家评委推荐后获奖。作曲家谷建芬在一次访谈中回忆道:《乡恋》得到超过15万张选票,获得了第一名,但因为争议被取消获奖资格。
官媒不播,台下照唱,对于这种争锋相对的现象,当年著名词作家乔羽对曲作者张丕基说:“《乡恋》的争论是文艺界的凡是派和改革派的争论”。
真正的转机出现在1983年。当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
那时的李谷一是国内炙手可热的女歌手,晚会导演黄一鹤以警车开路、不影响李谷一大年初一登上深圳舞台为承诺,中央乐团才答应放李谷一参加央视演出。在这届春晚,李谷一成了正式登台的第一位歌手,演唱的第一首歌曲是《拜年歌》。
那时,《乡恋》是受批判的禁歌,所以在晚会的节目单中,李谷一演唱的曲目中并没有《乡恋》。
当年的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在现场设置了四部点播电话,接听全国老百姓点播节目。晚会刚开始不久,记录电话的小女孩就端着一个盘子走到晚会导演黄一鹤面前,上面放着的点播条都是点《乡恋》的。
这让导演为了难。“因为这是禁歌。禁止的东西如果在电视里播出去,特别是在春晚上播出,那是捅破天之罪,一个人的政治生命就要出问题了。”黄一鹤说。
当时,时任广播电影电视部部长的吴冷西坐镇晚会现场。黄一鹤朝小女孩使了个眼色,意思是“找那老头去”。小女孩走到吴冷西面前,递给他点播单。起初,吴冷西看了之后摇摇头。几分钟后,小女孩又端来一盘,还是《乡恋》,吴冷西还是摇摇头。过了一会儿,又端来一盘。
连续递了五六盘后,吴冷西有点坐不住了,汗也下来了,在黄一鹤面前走来走去。“他在思想斗争,”黄一鹤说,“电视点播,点了不播,不是欺骗群众吗?”最后,吴冷西一跺脚,操着南方口音说,“黄一鹤,播!”
黄一鹤一听让播,心里高兴极了。可是,他们没准备伴奏带。他赶紧问在场的技术部门,谁家里有《乡恋》。一个小伙子说,他家有。黄一鹤说,赶紧去拿。20多分钟之后,这个小伙子气喘吁吁地把带子取回来了,跑了一头汗。
这时,李谷一已经唱了8首歌,并不知道幕后发生的这些事。她突然听到主持人姜昆、刘晓庆拉长了音报:“乡———恋———”惊讶之余,李谷一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可还没等她反应过来,她所熟悉的歌曲《乡恋》的伴奏音乐已然响起。多年的酸甜苦辣一下子涌上了她的心头——经过了多少磨难和委屈,虽然以前也曾在舞台上应观众的要求演唱过《乡恋》,但毕竟是名不正言不顺。今天她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在全国人民面前演唱《乡恋》了。于是,熟悉的旋律脱口而出:“你的身影,你的歌声,永远印在我的心中……”心里只涌现出三个字:“解禁了”。
一首歌能搞出如此波澜,估计在世界音乐史上都难得一见。
六、《乡恋》的创作者
1.词作者马靖华
马靖华,男,汉族,1943年11月26日生于北京市,词作家,中央电视台文艺部导演。电视导演作品:大型音乐电视片《葛洲坝交响音画》,电视歌会《九州方圆》,电视风光片《三峡传说》,电视片《人类的朋友》等。歌词作品:《你好啊,峡江》、《乡恋》等。
2.曲作者张丕基
张丕基(1937年—2021年11月21日),男,黑龙江五常人。中国广播艺术团一级作曲家,中国大众音乐协会主席、中国大众音乐年鉴主编,中国电视音乐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轻音乐学会主席,中国电影音乐学会特邀理事,《歌曲》月刊编委。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音像审查委员会委员。
张丕基创作的流行歌曲除去《乡恋》外,还有《夕阳红》、《过去的事情不再想》、《你好啊峡江》、《寻找回来的世界》、《绿色的小雨》、《我就是我》、《这就是生活》、《希望的星》等。
2021年11月21日,张丕基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84岁。
3.演唱者李谷一
李谷一,1944年11月10日出生于云南昆明,中国女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
1964年,在湖南花鼓戏剧院做演员,演唱花鼓戏《补锅》,被观众熟视。1976年,李谷一为电影《南海长城》配唱主题曲《永远不能忘》。1980年,演唱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乡恋》。
1976年之后的几年里,李谷一先后为上百部电影录制主题曲或插曲。在1980年代,甚至出现了“每片必歌,每歌必李谷一”和“李谷一垄断电影歌曲”的现象。其中不少歌曲颇受听众喜爱,如《妹妹找哥泪花流》、《绒花》、《边疆的泉水清又纯》、《离别了,朋友》、《知音》、《花溪水》、《心中的玫瑰》、《心儿啊,展翅飞翔晴空》等等。
1988年,被美国传记协会列入《世界杰出人物录》。1996年,她获美国ABI协会颁发的“世界艺术家成就奖”。1999年,获CCTV-MTV(中国中央电视台与美国MTV电视台)颁发的“终身成就奖”。2014年,与蒋大为、关牧村、杨洪基等合作演唱春晚压轴歌曲《难忘今宵》。2015年,亮相央视羊年春晚,献唱结束曲目《难忘今宵》。2016年,李谷一与彭宇、马可合作推出歌曲《唠嗑歌》,歌曲在上线后,两度成为微博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