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重读了一遍杨绛先生的散文《我们仨》,也许是成为了母亲,对她的遭遇感同身受,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忍不住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1997年,杨绛爱女钱瑗去世;次年岁末,丈夫钱钟书去世。两年间失去了两个至亲,留下87岁高龄的杨绛孑然一身。面对天人永隔的悲恸,她仍笔耕不辍,用心回忆了一家三口平淡幸福、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日子,最终汇成《我们仨》。
纵使饱尝生离死别的孤苦,在杨绛的回忆里,这朗朗一生却是幸福的。人的一生不会永远是一帆风顺,但我们心里要永远住着一个太阳,任何时候都能引领自己走向光明。
现摘录那些启迪我们珍惜当下、学会感知幸福的文字如下。
1. 等待是很烦心的。我叫自己别等,且埋头做我的工作。可是,说不等,却是急切的等,书也看不进,一个人在家团团转。
2. 挤车来往费时间,时间不是金钱,时间是生命,记着,你来往都“打tongh的”。
3.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
4. 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5. 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岂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6. 现在我们仨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7. 我们看到各区不同类型的房子,能猜想住着什么样的人家;看着闹市人流中的各等人,能猜测各人的身份,并配合书上读到的人物。
8. 爸爸的沉默启我深思。我想,一个人的出处去就,是一辈子的大事,当由自己抉择,我只能陈说我的道理,不该干预;尤其不该强他反抗父母。我记起我们夫妇早先制订的约,决计保留自己的见解。
9. 能自给自足,就是胜利。锺书虽然遭厄运播弄,却觉得一家人同甘共苦,胜于别离。他发愿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10. 我们夫妇常把日常的感受,当作美酒般浅斟低酌,细细品尝。这种滋味值得品尝。因为忧患孕育智慧。锺书曾说:“一个人二十不狂没志气,三十犹狂是无识妄人。”他是引用桐城先辈语“子弟二十不狂没出息,三十犹狂没出息”;也是“夫子自道”。
11. 我们如要逃跑,不是无路可走。可是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的,也许总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
12. 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字,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
13. 锺书住进城去,不嘱咐我照管阿瑗,却嘱咐阿瑗好好照管妈妈,阿瑗很负责地答应了。
14. 我们三人一起,总有无穷的趣味。
15. 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也是我们的乐趣。
16. “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我们希望有几个知己,不求有名有声。
17.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幸福的生活。”
18.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19.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到了暮年才有一个安定的居所,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20.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