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2日,教育部正式发布了《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则》),首次明确了教育惩戒权,并将教育惩戒分为一般惩戒、较重惩戒、严重惩戒、强制措施四个层级。对此,社会各界人士发出不同声音,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
众所周知,任何规则的发布都不是突然的,它必须要有必要的理由出现。
曾经“尊师重教”的氛围比现在更加浓厚,家长经常要求老师管教孩子,有的家长甚至说,如果孩子顽皮不听话,就会让老师打他们,骂他们。我从小打到大,教过我的老师都很好。我只听说其他班的老师打骂学生,但似乎没有家长来找,老师也没有受到处罚,这当然不好,没有规矩,有的老师会有恃无恐,这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父母对孩子的爱也越来越深。特别是有些老师真的太过分了。因此,家长对教师的信赖度逐渐下降,关心的焦点逐渐变为教师有没有打骂自己的孩子。因为一系列的教育事件,有些家长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开始对立,老师越来越不敢管学生,“熊”孩子也变得越来越对“熊”了。
这时教育部颁布了《规则》。该颁布是通过法律规定,教师为了有效地行使教育处罚权。一方面,让教师敢管理、愿管理,维护教师的尊严。另一方面,严格警惕处罚范围,严厉地警惕“教育不当”。根除过度处罚的现象,可以让教师和家长都能各自判断,避免家教冲突。
规则是众所周知的,但老师们能用吗?“会”这个词有两层含义:第一,老师会选择教学规则中给出的纪律方法吗?也许大多数老师会采取“观望”的态度,不敢轻易锻炼;其次,对于《规则》,老师能把握规则的适度范围吗?能很好地处理这个“度”吗?
在我看来,这条规则给了老师一把“戒尺”,它的存在就已经具有威慑力了,只要没到万不得已,尽量不要去使用。不同性格的孩子们的教育方法不同。教师更清楚地了解每个孩子的个性,有些孩子特别敏感。如果老师的语调比较重,他会哭。这样的孩子们基本上会感到安慰和鼓励。有些孩子会很固执,如果他们的态度不好。他们对待他们,可能会和老师吵闹。这些孩子在别人面前留了一张脸,不拉扯他,他们就暗暗地“根据感情和理智知道这一点”。有些孩子很调皮。有一定的抵抗力,这些孩子可以被适当的批评,当他们犯了错误时,教育是需要“走心”的。当老师真的进入了孩子的心中时,管理他们并不难。
“戒尺”就像防卫的最后一行,尽量不要触碰它。毕竟,当戒尺高高举起的时候比落下来更具威慑力。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