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打开知乎,看到这个问题,勾起了我的很多回忆。
记得小的时候,我考试得了满分,爸爸会说:“考了一次100分有什么值得骄傲的,这没什么了不起。”
我被老师选上去参加跳舞表演,妈妈说:“跳舞有什么,又不是正经事儿,没什么比学习更重要的。”
如果有人夸我漂亮,妈妈立马说:“漂亮个啥,丑死了!”
有人说我牙齿长得好,妈妈反驳:“好啥好,已经补过一颗了。”
这些情景我相信很多人都体验过,父母喜欢用这种打压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因为他们害怕孩子会骄傲,会有虚荣心,也是希望孩子脚踏实地,能够变得更好,所以他们用打压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殊不知,这种教育方式却很容易导致孩子被父母“贬”得毫无自信,总觉得自己满身缺点,一无是处。
这种沟通方式就是典型的暴力沟通,而我们应该提倡的是非暴力沟通。
这几天我正好在参加有书主编学堂的读书会,本周分享的就是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就是一种基于爱的有效沟通方法,有助于我们化解矛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那什么是暴力沟通,就是把自己的观点或意愿强加在别人的身上,要别人服从自己的命令,往往说出来的话让对方听了非常不愉快,语言中会带有评论、指责、侮辱等字眼。
说话的人可能会觉得自己本意是出于好心,是想提醒一下,但对方感觉不舒服,说不定还会引发战争。
比如,家长喜欢指责孩子:“你到底做不做(作业)?磨磨蹭蹭的什么意思?如果不想学习就直说!”
这是典型的指责,家长并不了解孩子为什么做作业会磨磨蹭蹭,只想让孩子“听话”后好好学,可是这话说了之后孩子反而更慢了,有的孩子甚至做都不肯做了。
又比如“有没有搞错,这都不会!你都不如XXX,人家跟你一样这样学,一下子就学会了,可是你呢,真是番薯(广东话骂人是笨蛋的意思)一个。”
这就是赤裸裸的侮辱,孩子听了会觉得自己真的很笨,学习成绩提不上去,甚至会产生厌学的情绪。
还有一个妈妈,孩子考试得了100分,高高兴兴告诉她,结果她很淡定、很冷漠地说:“都是蒙对的吧。”
一盆冷水泼过来,结果就是这个孩子直接弃学,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了。
所以语言表达不对,会激发矛盾,甚至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正所谓说得多错得多。
正常人都需要得到别人真实的夸赞。那要怎么做呢?要怎么做到非暴力沟通呢?
如果讲话的人讲的话让对方很反感,那么这个时候,最好停止表达,什么都不说。
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就是——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观察,在非暴力沟通中,就是客观描述自己看到的,不带任何评判、指责和侮辱。
就比如前面所有的对话方式都是添加了评判、指责和侮辱。
使用非暴力沟通模式,意味着我们只对事实陈述,不加评判,不加自己的情绪,对事而不对人。
其实我们的感受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自己的需要,比如要求孩子认真学习,要求孩子考试成绩优秀,要求孩子……这些真的是孩子需要的吗?
冷静思考一下,这些是我们自己的要求,也就是我们对孩子的期待对吧,而当孩子达不到我们的期待值时,我们就会不自觉地使用了暴力语言,忍不住会指责和批评孩子,有时候还是侮辱。
因为原生家庭就是这样沟通的,所以我们也会顺从本能反应,沟通时会如父母一样冒出了这些暴力的语言。
事实上亲子之间的沟通真是一门艺术。非暴力沟通,其实也是给孩子心理营养。
第四个要求是请求,也就是我们要明确表达我们希望对方做什么,直接说清楚,而不是批评指责,甚至说反话。
比如想让孩子整理刻意,不要说:“看你的房间乱得像个狗窝,你就不能收拾一下吗?这是给人住的吗?”我想孩子听了这话,基本上是不会收拾,甚至会把房间弄得更乱。
可以换一种说法:“儿子,收拾一下房间吧,我儿子这么帅,整齐的房间可以让你心情愉快,你就更帅了!”听了这话是不是效果就不一样了呢。
前面的话太多的批评和指责,已经让孩子反感,而且说的话是“就不能收拾吗?”孩子听了就真的不收拾了。
所以教育孩子的时候要使用非暴力沟通方式,不要打压,也不要简单粗暴,这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很大。 孩子更需要的是足够的心理营养——肯定、认同和赞美。
在教育上给一点小小的建议:
首先,我们要放下对孩子过高的期待,充分了解孩子,包括他的优势、潜能,或者是他先天的一些特点。
给孩子的期望值要适中偏高一点,让孩子努力一把就能达到,如果达到了下一次可以稍微调高一点,如果达不到,就适当降低对孩子的要求,然后循序渐进。
比如我们希望孩子考试能够进入中上游水平,可是现在孩子还不及格,那么我们不要打击和更多的批评,可以先让孩子考及格,当他达到了再让他考到70分,然后再80分。
千万不要一开始就要求考到80分,孩子会失去信心的。
当孩子考到了及格、70分时,记得一定要及时表扬,给孩子一个拥抱,认同、赞美和肯定是给孩子最好的心理营养。
其次,不要想着让孩子“听话”,如果我们很普通,难道我们不想孩子比自己强吗?如果我们本身就很优秀,那我们不想孩子更出色,能更大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吗?
与其让孩子“听话”,不如让孩子在不触犯底线的情况下调皮一点,有主见、所谓“叛逆”的孩子相对而言会更有出息。
当青春期的孩子说:“我为什么要听你的?”这是好事,因为说明这个孩子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也许他不一定就能够完全独立自主,但他开始有意识要靠自己去探索这个世界。
这时候赶紧放手吧,家长能做的就是做好孩子的后盾,只要孩子走的路是对的,即使遇到挫折和失败都是成长的一个过程,也是他需要承受的。
最后,我们要学会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为什么孩子会慢,为什么孩子不爱学习,为什么孩子学习会比其他孩子差一点,找到问题才是最关键的。
不要总针对孩子的行为来纠错,正如一棵树上的果子出现虫子,不要只想着喷农药,而是要考虑树根的营养是否足够。
倾听孩子是非常关键的一件事,但也非常困难。
谁都有会情绪,尤其是孩子,他们还不懂得控制情绪,所以我们要学会了解孩子,要知道情绪的背后,藏着孩子的心理需求,可是他自己也许都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这就需要家长懂得倾听,并引导孩子说出内心深处的渴求。
有个女孩子读初三时,被同学排斥,老师也整天批评,而事实上她之所以叛逆,就是因为家长的不理解,每次家长来接她回家,问的话都是“作业多吗?”“这周考试怎么样?”“上次考试多少名?”“老师说了什么?”孩子根本不想聊。
有时候孩子考试进步了,父母会问:“真的吗?是不是正好碰到你会做的题而已呢?如果出了其他题目你还能考这个成绩吗?”这种对话会不会让孩子崩溃呢!
她的父母根本不知道她想要什么,也不知道除了学习还可以聊什么。她知道父母是爱她的,可是她觉得父母不会爱。
正因为她在父母这里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心理营养,得不到父母的肯定、赞美和认同,所以在行为她就越来越叛逆,以此抗议。
这个孩子的行为也是很多青春期孩子的行为,很多家长认为,等孩子过了这几年,他们会考虑问题的问题就没事了,其实当孩子受到创伤后,能够愈合的只是表面,而缺失的那部分会让孩子在成年后不断去寻找,会影响到孩子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沟通的能力决定生命的品质,而语言是思想的反映,美丽的语言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温暖和快乐。
大家好,我是爱分享的康姐姐,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中级绘本阅读指导师,家庭教育领域的原创作者,分享专业的家庭教育及亲子阅读知识,欢迎大家关注我,可留言沟通。本文为爱分享的康姐姐原创,严禁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