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管是哪个年龄段,也不管是学哪科,都会有某个知识点或某个基本概念记得不清楚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对于每个孩子来说,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上课时打个吨、发个呆、画个画,和同桌讲几句话,甚至弯腰捡个笔的时间,就有可能会错过一个重要的知识点的讲解。而这种情况,几乎每节课都会发生,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出现知识点的遗漏,包括优生和差生。 我们都知道,优生之所以是优生,主要是学习习惯好、学习方法好、聪明。但很多差生却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差生的,甚至还有一些差生曾经也是优生。
优生之所以是优生,主要是学习习惯好、学习方法好、聪明。但很多差生却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差生的,甚至还有一些差生曾经也是优生。
在小学期间,大部分的孩子掌握的情况差别不大,尤其是课内考试日趋减少和简单,家长也无法通过考试知道自己的孩子到底掌握得怎么样。但是如果家长平时都有陪孩子学习的话,在平时的作业中,不管是课内的还是父母布置的课外作业,孩子如果没有完全掌握知识是可以发现的。但有些时候因为孩子做完作业后,不愿意被家长检查,更不愿意返工,所以这些看起来不算什么的小问题就被忽略了,时间长了,有些问题就被掩盖了,因为考试也少,每次考试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考试虽然能得高分,但基础不扎实是客观存在的,只是没机会暴露出来而已。 但是如果到了初中,随着课程的猛烈增多,如果在小学期间基础知识不牢固,又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出现缺漏的地方就会显著增多,每天的时间可能只够勉强完成课内作业,也没有多余的时间来弥补缺漏, 只能保持勉强跟上进度。对于文科的学习来说,各章节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不会太紧密,上一章没学好并不会影响下一章的学习,问题可能是离散的、单独的,对总成绩的影响相对较小,尤其是考试恰好没考到的概率也是很大的,再加上每次大考前如果临阵再磨一下枪,多少能有点帮助。 但是理科类的学习就不行了,尤其是数学,更像是链式反应,从小学开始学到的数学知识,到了初中开始开枝散叶,分散成更多概念的延伸,但是前面学的知识在后面都会一直用到,而且学到的新知识都是为了后面学习更新更深的知识。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说理科的知识运用具有连贯性,如果你在前面的基础知识上有缺漏,那么在后面的学习中会很容易地反映出来,无法被掩盖。发生这种情况后,如果没有进行及时的查缺补漏,那么后面的相关知识的学习就会跟着无法学好,甚至会影响到多个知识点的学习,总会出现各种问题,最后反映到考试中就是各种原因造成的扣分,而且扣分还不少。这就是差生的学习模式。 反观优生,优生在初中的学习中同样会面临个别知识点的缺漏问题,但是优生的学习习惯好,会经常用良好的学习习惯来查缺补漏,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中,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好习惯就是善用错题本,在每次大考前都会把所有的错题都消灭掉,这样就把缺漏给补全了,基础也就打得非常牢固,考试时就没有那么多的扣分,最后成绩靠前,自然就是优生。 这个查缺补漏的过程就像是我们身体的免疫系统,优生的免疫系统能随时把学习的漏洞给补上,身体很快就康复,差生的免疫系统本来也可以补漏洞,但无奈漏洞太多,靠自身是补不过来的,如果不借助外来的帮助,肯定是补不齐漏洞的。那该怎么借助外力呢?这是我们作为初中娃需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