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把斯坦福大学关于如何决策的音频讲书学习了一遍,并制作了思维导图在后面,那么针对昨天自己遇到的感觉被下了套的情况,用决策树的方法来看一看到底有没有破解之道。
昨天在单位工作中因为和同事在工作的衔接上出现了问题,造成了工作出现问题。但是主要责任的确在同事身上。但是今天发现问题后,和同事沟通时感觉他会在给领导汇报时把问题责任推到自己身上。于是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我是否应该向领导解释。
定义问题:我是否应该向导解释事情的原本情况?
我的目的:避免在领导意识里给自己造成负面印象。
金字塔:
塔尖:问题已经发生但是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目前领导已经知道了大致的情况
塔中:同事是否按照实情向领导汇报
塔底:我应该怎么做
决策树
一、我向领导汇报实际情况
若同事没有也是向领导汇报的实际情况,那么我的跟进汇报没问题,同样是报告工作,不会造成太多负面影响。(35%)
顶多就感觉有些拖沓。(10%)
若同事是歪曲事实,那么我打电话过去再次解释(65%)
可能会澄清事实(45%)
也可能会被领导认为有推卸责任之嫌疑(25%)
二、我不向领导汇报实际情况
如果同事汇报事实,则没有影响。(35%)
如果同事歪曲事实,则领导可能会对我产生负面印象。(65%)
我根据对同事和领导的了解,再依据当时和他们的对话大致的得出了一个概率,在每一个选项后设置了一个发生的概率。
总结起来就是:如果我不打电话解释那么被误解的概率大概是65%
如果我打电话解释造成负面影响的概率应该是25%,顶多会感觉有些拖沓。造成负面影响的概率至多35%。如果自己在考量一下用于,这个概率应该还会低不少。
但是昨天自己下班后有些疲倦,对这样的算计也感觉不太舒服,最终也没有给领导打电话回复这个事情。
决策树理论的作用就在于能够让我们把可能的情况写出来,避免在大脑里思考被混乱的选项给弄迷糊了。现在反思一下自己当时没能够打电话是自己给自己找了理由:觉得这样在背后说话不是自己的风格,又觉得害怕领导对自己的解释产生更多的误解。
但是一旦将所面临的情况推导出来,就发现其实自己做了一个失误的决策,也是因为自己存在着不屑和逃避的心理吧。
事情已经过,写一篇推导过程并不是因为自己有多在意这件事,而是对决策树理论的一次践行,清晰的认识了在一些关键决策中应用这样的决策方法的重要性。
延伸
再把类似情况进行一个延伸,当我们遇到这样的情况,需要注意两点:
1.在知晓情况之后的第一时间向领导汇报是最好的时机,因为此时符合情理。如果时间过了,这样的汇报就显得有些做作了。
2.是否向领导汇报本质上取决于同事的人品,在人品不好又没有担当的人面前,最好的决策是抓紧时间汇报,但是要注意汇报澄清的方法。
但是如果是同事本来就是一个刚正不阿,没太大可能歪曲事实的人,又或者深得领导赏识的人,就需要认真考量是否有必要澄清了。
3.还有一方面,需要思考一下领导平时的特性,是清晰思考有原则的人?还是深谙权属深知人性的人?对于不同的领导,我们需要不断地调整概率,来做出最符合当下情景的决策。
好的决策并不一定导致好的结果,只是在决策做出的那一刻它是最好的选择,也是更大概率得到更好结果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