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快到了,还有十多天,大人们都会掰着手指数日子。生活水平低,人们对节日是那样的重视,节日在人们的生活中又是那样的隆重。
家乡端午没有赛龙舟什么的,但是有自己的地方特色。首先,家家户户炸面食,油面,菜角或者小油条。做好之后,先端上桌拜神,然后孩子们就开始抢着吃。
端午时节,整个村子都沉浸在艾草香中,乡村的沟渠边长着艾草,它们在那里熙熙攘攘,除了偶尔飞过的的鸟儿和爬过的昆虫,没人留意它在努力地生长着。
艾草枕着风,伴着水,枝繁叶茂。一到端午,家家户户门楣上都插满艾草,满村飘着艾草香,苦中带香,香中带苦,都分不清到底是苦多一些,还是香多一些。
端午节,吃粽子一定是不可少的。家乡的粽子,不像现在市场上的粽子,猪肉馅的,蘑菇鸡肉的,海鲜生蚝的,家乡的粽子是那样简单,纯粹的糯米白糖粽,或者豪华点的加红豆。奶奶手巧,端午那天,香味从厨房飘出,氤氲在院子上空。
等了又等,口水不知流了多少,粽子终于出锅了。解落线绳,剥开粽叶,晶莹剔透的粽子,呈现在眼前,第一口是叶的清香,第二口是米的香糯。
对于孩子们来说,最有吸引力的就是“搓花绳”,村里的女人们,总是会在自己的箱子里放着几团色彩各异的丝线,端午这天,他们就小心翼翼地打开箱子,拿出线团,每一种颜色剪一段,一条条放在一起,用手搓捻,眨眼变成一条色彩斑斓的花绳,戴在孩子的手腕上,男孩女孩都要带。
到学校里,小朋友们都喜欢伸出手来,比着看谁的花绳的颜色最多。通常花绳要带一个多月,到农历的六月初六就会取下来,拴上油面团挂在树枝上,让鸟雀把油面叼走吃掉,谁的面团被吃得越快,预示着越有好运。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端午节”的气氛在慢慢变淡,最初人们不插艾草了,后来孩子们也不怎么稀罕花绳了,粽子也没有那样让人垂涎欲滴了,可是久远的记忆,糯米白糖粽却永远地印在脑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