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九十年代,我们村家家户户都养黄牛。
黄牛不能挤牛奶喝,人们养牛,主要目的是帮人拉车,耕地,拉磨。牛是一家人的希望和帮手,牛比人金贵。而三爷是个养牛高手。
三爷养牛有绝招。一头瘦骨嶙峋的牛经三爷喂养一两个月,你再看那头牛,毛色发亮,走路精神抖擞。
原来,三爷喂牛的细心劲谁都学不会。每天早上鸡刚叫头遍,三爷就披着衣服起床,先给牛拌上一槽草料,然后坐在牛槽头,一边装上一袋旱烟吧嗒吧嗒吸着,一遍哼着《李双双》:我这走过了一洼那个又呀又一洼,洼洼地里好庄稼,……有时三爷也会唱《收姜维》:四千岁,你莫要羞愧难当,听山人把情由细说那个端详啊,想当初,你也是长坂坡有名上将,一杆枪,战曹兵无人阻挡……牛在槽里吃草,有时也会停下来,望望三爷,不时哞――叫一声,或许是对三爷的唱腔喝彩,也或许是表示听不懂,但不管怎样,三爷这对牛唱歌是越唱越精神,拿三婶的话,那简直是个神经病。
喂过三四槽草料后,看牛肚子渐渐鼓起来,三爷会打来一桶井水开始饮牛。
如果是冬天,三爷会在火上烧一锅温水再饮牛,在水里拌上半碗黑豆料,有时我们会抢着帮三爷喂牛:添半槽麦秸,加一瓢水,再撒上三把麦麸,用拌牛棍搅拌均匀,小孩子干活马虎,胡乱巴拉两下就完事了,三爷说,唉,那可不行,拌牛可要有料没料四角搅到。
把牛饮好,栓在杨槐树上,三爷开始用很像锯子一样的牛梳子为牛梳理,从脊背到肚皮,再到四肢,三爷一边为牛刮着毛,一边哼唱着呢,像是在唱催眠曲,牛双眼微闭着,嘴巴一动一动的在反刍,一副很惬意很幸福很享受的样子。
过路人向三爷打招呼,老三,牛是你老婆么这么金贵,每天还要梳妆打扮?三爷不急也不恼,说,这不打扮一下准备嫁给你么。
农家养牛训牛就是为了拉磨,犁地,拉车。一头牛出生后喂到一岁,就要调教训牛,也就是教他拉车犁地。
要说训牛那可是学问。训好了,用起来不费劲。为了训牛,需要两三个人,有人拉着牛鼻子,有人在后面扶着犁或拉着车,需要一个人在一边拿着荆条,刚开始,小牛犊很兴奋很狂躁,拉着车或者犁疯跑,牵牛人要抓好牛鼻子,控制速度,不上半个小时,牛就开始耍赖了,有的卧地不起,有的往沟里拉,还有的不往前反而后退,训牛的用荆条开始抽的打,把牛屁股抽出一条条血痕。
三爷的绝技在甩鞭子。一挂牛皮鞭子,用拇指粗的枣木棍做杆,顶端栓上三尺来长的牛皮条编织的绳子,鞭梢要用布条。遇到牛开始耍赖皮时,坐在一边吧嗒吧嗒抽烟的三爷,就开始出场了,只见他站起来,像唱戏的老生出场,咔咔咳嗽两声,拿过鞭子,抡起胳膊,啪,啪,啪,连甩三下,牛瞪大了铜铃般的眼睛,惊恐了,战栗着。第四鞭子一下抽在牛左耳朵尖上,牛打个机灵,窝在地上耍赖的,腾的一下站起来,后退的立马停住规矩了,有还想耍赖的,啪,那头牛右耳朵尖开始吧嗒吧嗒滴血了。就这样,牛规规矩矩的拉车犁地了。
不是每家都有一头牛,所以有时人们免不了借牛犁地拉磨。三爷家的牛人们借的最多。
牛也精的很。就那拉磨来说,先把牛牵到磨道里,用牛蒙眼蒙住牛的眼睛,把磨杆绑在牛脖子上,两块石磨上倒上麦子,玉米,或者红薯干,然后就开始了。牛转上两圈后,也许是闻到粮食的香味,也许是感觉自己看不到别人也看不到,就如掩耳盗铃一般,开始把嘴伸向磨盘偷吃了,这是在一边的大人或者小孩拿鞭子打两下,牛就开始呼隆呼隆拉磨了,过不上十分钟牛就停下来,这时候,我在一边和伙伴玩着下棋,一边学三爷,咔咔咳嗽两声,牛就乖乖的扑腾扑腾转起来,有时,好像牛听出是盗版,是模仿秀,就又停下来,我只好跑过去,在它屁股大狠狠抽上一鞭子。
所以,有时借三爷的牛,还要把三爷也借去,中午管三爷一海碗鸡蛋捞面。
就这样,三爷和他的牛经常今天在东家,明天到了西家,三爷和牛成了全村最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