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听了第二遍应童老师的课程《沟通的层级》后,今天的简书,我要反思最近的一次沟通——三个小时前结束的聚会。
1、反思
首先要反思的,就是这个“反思”。在这次聚会中,当一位朋友说出“反思”二字时,我竟脱口而出打断她的话:不要说反思,这里不需要反思……我还就此说了几句自己的想法。但,想法说完,我也觉察到自己的“可笑”:凭什么不能说“反思”?所以,我赶紧追补了一句:说“反思”是对的。
反思的网络释义: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作为哲学概念,是指不同于直接认识的间接认识。为什么我对“反思”二字如此敏感?我反思后,觉察到:这个词在我过去的人生经验中经常和“错误”“不足”等词连用,我真正敏感的其实是“错误”“不足”,它们在我过去的人生经验里长期和“否定自我”绑定。于是,“反思”这个词,就这么无辜地被我拉黑了。要把它“洗白”,很简单,就是多用它。这篇简书记录到这,包括标题,它已出现13次。
2、沟通
反思的另一点,就是“沟通”。对照着课堂里应童老师展示的沟通层级图,我要感谢,更要道歉。
我要感谢,组织今晚聚会的挚友,她的几次发问,把只顾着谈自己的事、进行肤浅沟通的我,一下子提到了第四层级“意义”方面的头脑沟通,我们聊了宗教、能量体、慈善、老师品行等话题。在谈及具体例子的时候,我们甚至因此有机会说了些第七层级“黑暗面”的内容,蹭到了心灵沟通的边!
为什么没有真正进入心灵沟通层面?这就是我要道歉的地方:我沟通时没有完全投入。在沟通的过程中,我正想着今晚7时半要开始的这堂《沟通的层级》。老师在课上讲到:每一次的沟通后面都有“情绪”和“需要”。回应二者,比回应内容,重要得多。比如,对方提出了问题,你与他的不解之情进行共情,对他的思考精神进行肯定,比给出答案更重要。而且,我们常常自以为是地给答案、提建议、进行评判,还不自知。因为没有完全投入,我在这次聚会沟通中大多数时候处于惯性模式,一瞬回到“学习前”,只顾着表达自己,没有留意挚友的状态,聊自己所谓的黑暗面时也没有敞开,没有为提升沟通层级作努力,反而有几次差点把天聊死了。
3、出离心
老师讲的最高层级是“出离心”——超越这一切。在进行前七层,尤其是前三层的肤浅沟通时,是有觉察的。即我觉察到自己在进行肤浅沟通、头脑沟通、心灵沟通;我对这些沟通层级没有评判,层级虽有高低,却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我觉察到对方需要什么层级的沟通,可以灵活切换沟通层级;我不会被沟通带走,不会因沟通而失去对自我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