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凌晨四点的时候,起来上厕所,再次躺在床上的时候,却怎么都睡不着了。小狗四月在我身边跳来跳去,窗台上养的一盆铜钱草因为缺水已经几乎枯萎了。我随手拿起一本书,是看了许久还没看完的《人类简史》。翻了一页,还是不想看。突然就想到了奶奶做的炒面。是真真正正的炒面,抓一把面粉放在锅里,加少许糖炒热,很香。
奶奶于八年前去世,那一年我上大二,接到家里电话时,我正在南京参加一场考试,刚出考场。爸爸说,奶奶去世了。我说,知道了。我不是奶奶唯一的孙女,也不是最疼的那一个。我不知道隔代亲是什么感觉,对长辈也没有任何感情上的依恋。奶奶的葬礼我没有参加,至今也不知道墓地在什么地方。我几乎将她遗忘了,但那一天却不知道为什么想起了她。我想她为我做的炒面,特别想吃。奶奶去世时,我没有哭,却在那个凌晨,想哭哭不出。
看是枝裕和的《无人知晓》就是这种感觉。
这是一部取材于真实社会事件的电影,讲述的是被母亲抛弃的四个孩子独自生活的故事。那一年,当作为母亲的惠子怀着一颗“少女心”去追寻所谓爱情时,孩子们的年龄都还很小,明十二岁,京子十一岁,茂五岁,小雪三岁。他们是惠子和四个不同的男人生的,这四个男人身分不明,唯一的共同点是,面对怀孕的惠子,他们都不愿承担责任。
但四个孩子还是出生了。由此也可以看出惠子的性格,她是那种“好骗”的女孩,永远天真,永远相信爱情,却不愿意为此承担后果。惠子的性格,注定了四个孩子日后的悲剧。
作为长子的明,其实很清楚这一点。在惠子第一次离家出走后,明对惠子说,你这个人太自私了。惠子委屈地反驳道,我追求幸福有错吗?这话说完没多久,她又离开了。上一次是一个月,这一次,再也没有回来。
如果不提前知道剧情,电影中明亮的光线以及不时响起的轻快的吉他声,会让人误以为这是一部像《海街日记》那样温馨治愈的剧情片。但其实不是。拍记录片出身的是枝裕和深谙讲故事之道,即使是在拍小雪死亡的画面时,镜头也是很平淡的一扫而过:明伸手去探小雪的脉搏,小心翼翼,伸了两次手。
表面有多平静,内里就有多绝望。也许真正的悲伤从来都不是歇斯底里的,就像在葬礼上,哭的最大声的,往往不是最伤心的那个。
是枝裕和很狡猾,他没有将这世间的冷漠和残忍赤裸裸地撕开给我们看,而是选择将它们藏在那些极易被人忽略的日常细节中。电影从开头到结束,时间大概一年左右。一年内,四季更替,泡面桶里的植物盛了败了,手上鲜亮的指甲油脱落了,头发长了,衣服却短了。曾经小心翼翼摆放的钢琴模型被随意扔在角落里,破旧、肮脏,蜡笔头涂抹在水电停用通知单上......
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世间万物,“一切皆流,无物常住”。时间便是如此。但在影片中,如果不特别留心,时间这个因素却很容易被忽略。对一群被遗忘的人来说,它就是一条黑色河流,悄无声息地将你的喜怒哀乐打翻、碾碎、淹没、吞噬,然后是无尽地重复。
没有人知道,明的梦想是当个棒球手,会在母亲确定不回来时拿出生活费为弟弟妹妹准备圣诞节礼物。京子很爱美,会偷用母亲的化妆品,不高兴时爱躲在柜子里。茂最调皮,会因为自己的头发被剪短而害羞大笑,也害怕妈妈的“青椒酷刑”。还有小雪,喜欢画画,爱吃阿波罗巧克力,会在自己生日那一天特地穿上会吱吱作响的小红皮鞋牵着明的手去车站等母亲,没见过飞机......
没有人知道,被迫出生在这个世界上的他们,长成了温暖善良的人。
是枝裕和一直在试图克制影片所要表达的情感,所以看起来总是使人压抑。从头到尾,影片让我想流泪的地方只有两处,第一处是明匆匆跑回家,发现小雪昏迷不醒,伸手去探她的脉搏。第二次是明和朋友纱希把小雪装进行李箱里偷偷拉去机场埋葬。行李箱也是个隐喻。因为是黑户,在搬家时,茂和小雪都是躲在行李箱里被拉进门的。那时小雪用的是小的那个行李箱,然而死亡之后,用的是大的那个,因为小的已经装不下了。
在尚未褪尽夜色中,明颤抖的双手沾满泥土。转眼,天空渐露曙光,明和纱希并肩走在天桥上,远方是初升的太阳。明亮而忧伤的歌声在此时响起:
望着心中向往的黑夜
只有闪闪星光
姗姗来迟的春色
渐渐消亡
我慢慢长大
没有人可以亲近
我于是知道,那背后的阳光,代表的并不是希望。然而,生活还是要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