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跑得快
前段时间,海思总裁何庭波的一封邮件让全世界知道了“多年备胎终于转正”的故事,自此揭开华为多年造芯计划和任正非早做布局的秘密。
“我给你每年四亿美金的研发费用,给你两万人,一定要站起来!”
华为默默投身研发几十年,花费无数人力、财力和精力,这其中的艰辛和不易,双鹿都深有同感。
对于研发,可怕的是,并不是钱砸够了就能成功,回报不一定会出现。因为,努力研发只代表有机会成功,并不是一定会成功。
无论多么有名气,广告打得多漂亮,外观多精美,缺乏核心技术,终究难以获得更长足的发展。
5
喊得响
“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
为什么要“以客户为中心”?
原因很简单。客户是企业生存之本,为客户服务是企业存在的唯一价值和理由,因为它是企业效益的源泉。不以客户为导向,不能为客户持续地创造价值,企业只能是个多余的存在,它终将失去存续的价值与理由。
在企业中,还有多个满意度的存在,需要企业把握核心价值的衡量标准,例如,客户满意度,领导满意度,员工满意度,股东满意度,利益相关者满意度,等等,价值衡量的标准使得组织与员工的行为发生扭曲。
正是这多种矛盾与冲突,导致了企业文化的一个窘境:企业有多种价值观,各种价值观冲突、矛盾、交汇与融合,但没有形成核心价值观。
需要强调的是,“以客户为中心”不是单一地以某个客户为中心,不是完全无底线和无边界地屈从于客户的超越商业规则的需求。
6
干得狠
华为为什么抛弃了流行的“以人为本”,而坚持“以奋斗者为本”?
奋斗者是人的一部分,但又不混同于一般的人,奋斗者是人里面一个特殊的群体,即高绩效者。
以人为本,是无差别地关注普罗大众,它否定人在天赋、能力、经历、资历及价值创造能力等的差异,它是建立在人都是“天使”而无“魔鬼”一面的Y理论假设之上的,但在现实中,这一观点及其假设很难被验证。“以奋斗者为本”,打破了各种人性假设的魔咒,是基于商业的本质提出的假设系统。
“以奋斗者为本”,字面上很简单,但现实中,人们对其或者存在着根深蒂固的误读,或者仅限于望文生义的浅显解读。
分钱易,奋斗难,长期奋斗更难,甚至难于上青天,因为惰性是人性的固有组成部分。对于组织来讲,当在竞争格局中脱颖而出时,当实现了阶段战略目标时,往往伴随着组织的懈怠、傲慢与腐败;对于个人来讲,当其实现职业生涯的阶段目标,当职业生命周期进入下行阶段时,往往伴随着职业倦怠、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及贪图安逸。“长期坚持艰苦奋斗”就在于从核心价值观层面解决上述问题,使群体的奋斗成为常态,使奋斗的文化生生不息。
如今的华为,好似一个储能蓄发已久,终于迎来大爆发机会的超级战士。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手机市场也有了自主定价权。
学不会自己走路的人,终究是一个巨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