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个星期看了四部电影,感觉都很赞。如果仔细去思考,每一部电影,几乎都可以扩展写一篇不少于2000字的文章了。
电影对于我来说,是一种既能放松自己,同时也能增长知识或经验的一种方式,而且相较于电视剧来说,它不用花很长的时间,就可以看到完整的故事,获得特别多的视角。
但是意义绝不仅止于此。
第一部电影是《蝙蝠侠:黑暗骑士》。
这部电影的导演是克里斯托弗·诺兰,之前还拍过《盗梦空间》和《星际穿越》,这两部电影应该算是神一般的存在了。之前还有人说过“诺兰出品,必属精品”,我想确实有一定的道理。只不过最近上映的也是他拍的《敦刻尔克》让人有些失望,感觉比较像纪录片,而不是有故事的电影。或许是诺兰大导演新的尝试吧。之前以为能拍出这些神作的导演应该是长着花白胡子的老头,可是百度了图片才发现,还是个年轻的帅哥。啧啧啧。
影片讲的是通过不断挑战人性“恶”而逐渐成为城市最大黑暗势力的“小丑”,与坚持维护正义的蝙蝠侠之间的产生的对抗故事。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剧里有很多反转,你所以为的结局,极有可能才只是一个开始,每个人心中都有着完美的计划,但是你永远不知道,谁在被谁玩弄。
比如剧情的反转。本来以为警察局长戈登在保护市长的过程中中枪身亡,可是后来才知道这是为了抓住小丑布的陷阱。而当所有人以为抓住了小丑,但事实上只不过是小丑故意让人抓住而已。
比如人物的反转。检察官丹特在最开始的形象是非常正面和光明的,但在绑架获救后的火灾中,不但变成了半脸人,还失去了最爱的人。丹特的半脸人非常形象,暗示着人性善与恶的两面,一半脸是英俊潇洒的模样,一半脸则几乎只剩下骷髅头。丹特失去了最爱的人,心中充满了仇恨,只是经过小丑的几句挑拨,就黑化而踏上了复仇之路,与前面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
贯穿这部电影的主线就是看小丑在如何把玩所有人的人性。
在电影开篇,小丑就告诉自己的手下,在抢到了银行的钱后,杀掉自己的同伴,这样可以得到更多的钱,于是这些手下们就开始自相残杀;“小丑”干掉了黑道老大后,他又扔给了老大的手下们棍子,告诉他们,谁能最后活下来,就可以加入他的组织,而名额只有一个;为了逼蝙蝠侠摘掉面具,他每天都杀几个警察,引起市民和其他警察的极度恐慌,他们强烈要求政府交出蝙蝠侠;让逃生的市民们选择自己和别人的生死;最后还成功的将电影中最正义的化身丹特黑化。
小丑自以为很了解人性,只要掌握了他们真正惧怕的东西,就能轻易的激出他们心中的“恶”。他也几乎全部做到了。
除了让市民们自己选择生死。感觉这是整部电影中唯一的一点暖色了。还好市民们没有为了让自己活着,而选择让其他人去死,否则的话,这部电影看的就太让人绝望了,所有的善都被终极的“恶”打败和推翻了。
在电影的最后,蝙蝠侠为了更大的正义,自己揽下了丹特犯下的所有罪责。表面上看,似乎正好突显出蝙蝠侠的英雄形象,但是在另一方面,也暗示着,我们看到的所谓的正义,只不过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而已,隐藏在正义之下的,是我们所不能接受的“恶”。正因为我们的不能接受,所以才没有被看到,但这种“恶”极有可能存在和隐藏于每一个人的心中。
我想人性本善或恶似乎并没有绝对答案,它们都自有存在的合理性,都是不应该被轻易的肯定或者否定的。人性之所以善,也许是因为它没有被逼到真正的走投无路和极度绝望;人性之所以恶,也或许是他对善的东西并不足够的坚定。善与恶,或许只是每一个人的不同态度和选择。
今天就分享这一部吧,明天继续分享后面的三部。
365天极限挑战日更营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