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影上元夜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唐代诗人卢照邻在元宵节这天外出观灯,写下了唐朝的星夜繁灯盛况,漫若朝炬、灯火斗月华,留给后人无限遐想,梦回灯影上元夜。

来源:长安十二时辰

元宵节,中国古老的节日之一。元代表元月,宵代表夜晚,元宵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由大年初一至元月十五,月儿缺而圆,春节的热闹喜庆在元宵这天到达顶点。

人们吃着像圆月那般圆满的元宵,相约盛装出游,走百病、迎紫姑、赏花灯、猜灯谜,可谓元宵传统习俗。

上元佳节,灯火为煤,花灯连宵夜如昼,火树星桥,灿煌煌。

来源:长安十二时辰

在唐朝的国都长安,上元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宵禁暂停了,游人彻夜“开市燃灯”,繁灯映照着人们的狂欢。

灯影缭乱,上元花灯有多少种样式呢?

今天的我们可以在灯展上看到各式的现代工艺制成的花灯。

在清人顾禄的笔记《清嘉录》中,花灯有四类,分别是“像生人物”、“花果”、“百族”、“奇巧”,即人物类、植物类、动物类、奇巧类。

白象花灯

象驮宝瓶是明清常见的吉祥组合图案,寓意太平有象,海晏河清。

白象背上的花瓶插着如意和戟,戟上垂挂下来的万字纹和双钱结,“戟”与“吉”谐音,寓意吉祥如意、万象更新,福禄双全。



荷花灯

上元夜出游,女子多手持荷花灯,暗喻女子美好。

“荷”与“合”谐音,寓意团圆和美满,同时更象征着一种洁身自好,清廉正直的高尚品质。


独占鳌头灯

《陈州粜米》楔子:“殿前曾献升平策,独占鳌头第一名。

”独占鳌头是为中状元,据说唐宋时皇宫石阶正中刻有大鳌,只有考中状元的人在朝见皇帝时才可以踏在鳌的头上。

独占鳌头灯亦有长辈对后辈的勉励之意,祝愿文运亨通。


滚灯

明朝田汝成所编写的《西湖游览志余·偏安供豫》中,提及滚灯。“以纸灯内置关报放地下,以足沿街徽转之,谓之滚灯”。

清朝诗人彭孙贻《轮灯》中,也有“儿童缚竹为轮,辗转相环,旋转飞覆,而灯不倾灭。壮士运之,衢中腾掷不休,曰滚灯”的描述。

宫灯

宫灯即宫廷花灯,皇宫所用花灯,装饰精细复杂,尽显雍容华贵的宫廷气派。

宫灯以细木为骨架,以纱绢、玻璃及明角为之。

正统的宫灯照型为八角、六角、四角型,各面画屏图案内容多为龙凤呈祥、福寿延年、吉祥如意等。

鳌山灯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各式花灯中,“鳌山”花灯堪称巨无霸。“鳌山”是用千百盏彩灯扎结成的花灯山,蔚为壮观。

明代时“鳌山灯”会扎在午门楼上,臣民可以在午门外观看三日,共赏花灯,与民同乐。

楼上鳌山灯光灿烂,香烟馥郁;楼下百戏喧闹,乐舞欢乐。


明代葫芦灯笼纹织物


灯笼纹的主体为悬挂的灯笼,灯笼造型不一,有葫芦形、寿字形、如意头形等。

灯笼周围常以龙、蟒相配,亦有吉祥花卉纹样常伴左右。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灯笼纹是以灯景作为题材的一种纹样,其起源和演变与元宵观灯习俗密切相关。

灯节热闹繁盛、花灯式样锦簇,为灯笼纹的发展奠定了社会文化基础。

来源:故宫博物院

灯笼纹多用于织锦,故也称为“灯笼锦”。

上元这日,宫中美人宫眷会穿上织有灯笼纹样的宫装,向上天祈福。

微博:紫禁城杂志

中国以农业立基,历代贤明帝王皆注重农桑,祭天祈福时常向上天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祈福之人着灯笼锦,灯笼纹与蜜蜂的组合,“灯”谐音“登”,“蜂”谐音“丰”,隐喻五谷丰登,传达着芸芸众生愿吉庆丰收、天下喜乐的衷心祈祷。

蓝地葫芦灯笼纹

灯笼纹布局富于变化,色彩热烈喜庆,形象饱满多姿,展现张灯结彩的时世风貌,承载厚重而活力的民俗生气

清盘金彩绣灯笼纹图
明黄地云凤灯笼纹孔雀羽妆花缎

元宵观灯习俗较早的史料记载出现在隋炀帝时期。

隋炀帝的《正月十五日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凝流水,春风含夜梅

幡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台湾民俗学家王秋桂在《元宵节补》一文说道:“各式各样的灯固然是元宵的主要特色 , 但在这一节日的发展史中,灯到隋朝才出现 , 算是晚出的节目内容之一 , 要到唐以后才称为元宵的标志。”

唐宋时期的元宵节灯俗逐渐兴盛,花灯制作技艺进入盛世,于诗词中可见繁灯盛况。

唐代诗人崔液的《上元夜六首》之二

神灯佛火百轮张,刻像图形七宝装

影里如闻金口说,空中似散玉毫光

“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那时年岁长,人们紧抓上元华胥梦,灯辉绮节,如梦似幻。今宵足小康,灯展霞光半城漫。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