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离开我们十年了,父亲也走了八年多了。岁月远去,思绪难已。过去的日夜里,父母的音容笑貌经常浮现在眼前,时常激起心中无限的深思和沉痛的缅怀。想起他们辛苦操劳的一生,不由自主地泪湿眼眶。
一、
母亲原籍村东面紧临的村庄,在外婆家里是独生女,性格耿直而坚毅,刚强而勤奋,因缘嫁至本村。母亲的一生,是勤劳善良慈爱的一生,养育了七个儿女。在艰难的岁月里,辛勤劳作,为儿女倾注了全部心血,终使其健康成长,各自成家立业。
想想现在养育一两个孩子都深感不易,更何况当年缺衣少食的年代,其艰难可想而知。
在儿时记忆中,母亲经常是起五更打黄昏,在昏暗的油灯下,织布纺花,缝衣纳鞋,不知何时入睡,也不知何时起床。
那时在农村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晚上,在外面与玩伴嬉闹够了回到家中,坐在母亲身边,陪着母亲说话,看目前纺花织布、缝衣纳鞋。
那时,看着纺车在母亲手中翻飞,感觉很有趣,自己总想试试也来纺线,以帮帮母亲,但总是纺不好,纺车一转动,那棉线不是瞬间聚成疙瘩就是立刻崩断。织布的活就更别提了,脚蹬手推,技术性更强,根本就弄不懂是怎么操作的。
那时候,子女们穿的衣服鞋袜基本都是目前亲手做的,同时长大后的姐姐也常常帮目前做这做那。
虽说日子苦,但母亲总能让儿女们都能有干净整洁的衣服穿。
在几十年的家庭生活中,母亲是家里的精神支柱和慈爱之泉。
记得小时候,冬天睡觉时,母亲总是先升把火,将棉被烤热再让我们钻进被窝,而她还要继续纺花织布。我们常常在咣咚、咣咚或者嗡嗡、嗡嗡那有节奏的织布声、纺线声中进入了梦乡。
母亲性格刚强坚毅,在任何时候,遇到任何困难总能勇敢积极面对,始终用执着与温暖呵护着这个家。
小时候家里穷,破破烂烂。居住的院子,是在大水坑边建起来的,两边都是水坑。经过多年人力拉土填坑,把院子整平,并又加盖了房屋。想1982年遭遇几十年不遇的大洪水袭击,大水冲进没有围墙的院里和屋里,能漂起的东西都冲走了,房屋受到严重损伤。住房生活本已困难,经过洪水冲击之后,更难立足。在母亲父亲的积极争取下,才获得村里同意,在村学校安置几间房暂住,使得全家有栖身之处。但仅住四年不得不搬出,又回到老院。此时姊妹们已渐渐长大,家还依然不是像样的家。争取新宅基地和盖新房子迫在眉睫。母亲不辞劳苦,带着病痛跑村里、跑乡里,上下奔走呼号,终于获得新的宅基地,盖起了新房,终究走出狭窄小院。
家里儿女多,对于儿女的婚事,母亲更是操碎了心,但不管多艰难辛苦都使其各自成家生子,让母亲不留遗憾。
早年由于生活艰苦,繁重劳动,使母亲体弱多病。先后有肺结核、肠胃病、足病、脉管炎等。尤其是肠胃病始终不能完全去除,也最终成了最后的致命因素。
子欲养而亲不待。生活的压力带来了更多的无奈。多年的外出工作,减少了对父母的关爱。2010年底,本该回来看望父母,并筹划盖房子,但在生活压力和犹豫之下,没有及时回来,这不仅使盖房子一再推迟,更错过了母亲最后的岁月。得到母亲病危的消息,匆忙从外地赶回,母亲却已永远闭上了眼睛。这成了为儿终生的遗憾和心中永远的痛。
二、
父亲一生辛勤忙碌、本分劳作,与世无争,是家庭的经济支柱和劳作的领头人。无论什么时候,父亲从来没闲过,忙完地里忙家里。种庄稼没啥秘诀,全靠勤劳。在父亲的辛苦劳作和主持下,庄稼收成总还不错。
在种庄稼的同时,为了增加收入,以及耕地拉车,父亲还养过牛喂过马。喂养牲畜是很耗费精力的,吃的也多。在种地的同时,每天都要去割青草,来喂牲口。地里不忙时,还要把它们牵到河边,让其自由吃草,回来时,总要带回大包的青草。
父亲的年代,大多数人没读多少书。但父亲是少有的能写字读书、记账算账的人。自从解放后,父亲就开始做生产队里的会计,一直到实行分田单干。
父亲整整干了28的会计,从无差错疏漏,一生清清白白。期间有人怀疑父亲的会计账目,认为干那么多年了,怎能会没有徇私的地方。在多人的见证下,拿走了全部账目,一本一本非常仔细地查看,耗费相当多时日,但最终没查出账目的一点漏洞。此后再也无人怀疑了。
经济搞活后,随着农闲时间的增多,父亲瞅机会做起小生意,做手工制品,买卖蔬菜,卖小吃等等。从此家里的积蓄渐渐多了起来,又为儿女盖起了新的宅院。在八十年代,不仅添置了令人羡慕的电视机,还率先在村里拥有了拖拉机。
父亲晚年,田地由儿女耕种,但父亲仍不闲着,买了一群羊,做起了羊倌,早出晚归放羊,不仅能贴补家用,也锻炼了身体,倒也自得其乐。一直到腿脚不灵便了,才把羊卖了。
母亲走后,父亲显然孤单了,最开心的就是儿女们能多陪陪,也无时无刻不牵挂外出或在农村或在外打工的儿女们。离家打工远行时,看着父亲托起已年迈的步伐送出老远,心中很不是滋味。
父亲晚年,除了并不严重的糖尿病,身体并无大碍,这点还是让儿女多少有点安心的。但就在母亲过世一年半后,父亲也随母亲去了,但走得安详,且儿女们都在身边。
父母离我们远去了,其勤劳善良的一生,已经成了永久的回忆。
父母在,人生还有来处,没有了父母,人生只剩归途。那简陋的小院,将永远在内心的最深处矗立。
今年的“十月一”(农历十月初一),依然在他乡忙碌,已经有三年没有去父母坟前上香培土了。由此写上一点文字,疏解心中块垒,并以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