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有篇《上海68岁退休教授怒怼幼升小“牛蛙战争”》的文章火遍朋友圈。文章主要是一位科研退休老教授写的为了让外孙进上海四大民办小学,全家从孩子三岁起就开始的一系列努力和准备,最终失败后的悲愤心情,以愤而移民出国为结局。
抛开这是为文中提到的某移民机构作宣传的软文这种可能性,我看了以后很是气愤,早就想写这篇文章了,今天有时间,来探讨一二。也许不免偏颇,但依然不吐不快。
其实我最想说的是一个词:活该!当然,孩子最无辜,最可怜,成为了牺牲品,所以我才更加愤怒。不知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不是要表达国内教育环境如此变态,祖国已经呆不下去了,所以逼得你们全家要移民?如果是,那么从孩子三岁你们开始准备启动造就牛蛙计划的时候应该就知道国内这种教育的现实和大环境了呀,为何不在那时候就出国呢?全家条件都这么好,高级知识分子、公务员、海归,完全有条件出国的呀,可能无非是你们也自知条件好,准备充分,笃定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自家会稳稳地获胜吧?谁知结局却是这般,孩子在面试中或是因为过于紧张哭了起来,或是因为抽动症挤眉弄眼而遭淘汰,反而之前各方面不如你们的邻居却如愿以偿被录取了?你们感到非常的羞愤、抬不起头吧!
换句话说,除了四大名校,上海也是教育大省,其他的学校就真的不配教育你家孩子了么?祖国是真的容不下你了要你转投别国的怀抱么?我真想说:呸!一个是退休老教授,一个是政府公务员,你们真丢祖国的人!赶紧滚出中国吧!就这么一篇文章,微信各大公众号甚至连人民日报的公众号都在转发,我真是呜呼哀哉,你们怎么想的?最近舆论的喉舌不是把得很严吗?
从头到尾,把自己弄得跟受害者似的,喊冤叫屈,除了那个可怜的孩子,你们都不是!相反,你们是这场教育悲剧的制造者之一。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我们的教育是什么时候开始变味了?什么时候变得如此残酷了?焉知不是从像你们一样的家长秉持不能输在教育的起跑线上的理念,偷偷摸摸给自家孩子拔苗助长地提前参加各种培训开始呢?其实你们只是一个个可耻的抢跑者!看你们如此,各个家长慢慢地都不能淡定了,于是参加培训班成了常态,孩子的成绩自然都上来了,其实这对于学校来说也是很无辜的,来面试的孩子都那么优秀了,可录取总是要有比例的,录取的分数和标准当然要提升,这不是正常的嘛?
是,名校就这么多,资源有限,能者上,庸者下,谁都想要孩子接受好的教育,无可厚非,都可以说是为了孩子好,可是,在你们身上,你们的孩子现如今都什么样了?成绩也许上去了,但是面试中会紧张的哭起来,这样的心理素质名校不要你,名校有错吗?可怜的孩子患上了抽动症,要知道这种病症是很难治愈的,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孩子的压力过大、心理冲突引起,这些,统统是为了孩子好?如果问一下孩子,孩子会感念你们的好?
来看看原文,面试被淘汰后,“孩子能读出我们脸上的失望,非常懂事的问:'我是不是让你们失望了?'我们没有说话,我们确实有点怪他,但怪到最后都知道,这不是他的错。最令孩子他妈崩溃的是,邻居家的孩子几乎和我们一起开始'牛蛙战争'的,他们家的孩子顺利进入了'四大家族'其中之一。中国式攀比往往不来自阶级,而来自街坊邻居。我们家一直都要比他们家优越,这次反倒让他们压了一头,受到了嘲讽与看不起,这个气让我们难以下咽。”
所以说,归根到底,这一切,为了孩子好只是其次,你们更多地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和虚荣,你们自恃甚高,觉得自己高人一等,非四大名校不能上,是你们的欲望太强。
失败后,虽然教授洋洋洒洒写了这么一篇长文,全家却并没有反思到问题的根本,完全不顾孩子的心理状态,毅然选择出国,仿佛这是另一条被逼之下美好的道路。
来看原文,“事定下来后,便特别想和外孙多谈谈心。我问他:'要去国外你怕吗?'他说'怕'。'为什么怕?''我怕别人笑我这样动来动去。'我明白,他也觉得抽动症是很讨厌的事儿,'有人笑过你吗?'他点点头。我也知道,但别人笑他主要还是在笑我们没能把他送进好学校。这就是现在家长之中的鄙视链,也是每个孩子的宿命,小时候拼学校拼成绩,长大拼工作拼家庭,老了拼孩子拼出息。”
这心态多么的不阳光啊,可怕!患有抽动症,且刚刚遭受了一连串的失利、并意识到他让家长失望了的孩子,去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压力会小吗?这对抽动症有益处吗?这个家庭完全不考虑,还是在考虑自己的面子,说起来出国移民在大家的谈资中也是个不比进了四大名校差的选择吧?可悲可叹可鄙!这位教授竟然还说:哪怕牺牲孩子幸福的童年,不要孩子的可爱,也不能让孩子变得可鄙!不进名校就是可鄙?枉为教授,祖国真是白培养你了。
我们的教育确实需要改革,但是怎么改,是个大问题,短时间内也是很难改到位的,而我一直认为教育改革忽略了家庭教育这一点,家长的理念不变,唯成绩的“功利”眼光不变,一切改革都是无用的。
我一直崇尚顺其自然,当然也不能忽视孩子的教育,什么是教育?只有把孩子提前送进各大培训机构、进入所谓的名校才是教育?让孩子在山间草地自由地奔跑、呼吸,领略大自然的奇妙,教给他正确地思辨,有独立的思考力、鉴别力,不人云亦云,能够自食其力,享受他自己独特的人生便不是教育么?人的一生实在也是漫长,在校求学的时光仅仅也只能占到大概四分之一吧,为了这短短的四分之一,牺牲余生四分之三的幸福感,真的值得吗?
我确实不想要个牛蛙,只想要个有活力、能一直蹦来跳去的青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