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秋季观猛结束,便是我的生日,算得上是“年年岁岁猛相似,岁岁年年人相同。”
今年却有些不一样,过了这个生日,我便五十了,“年过半百”这个词放到自己身上的时候,多少会有一些感触。那些年,那些事,那些人似乎都还在眼前,转瞬已经进入了记忆的长河。
人生百年分成四季,五十岁应该算是立秋吧。“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的这首诗大概是说五十岁以后是观鸟人的黄金时代。
曾为新诗强说愁,斗酒高歌竞风流。
神思云外骑黄鹤,梦境入海探瀛洲。
可叹人生无再少,洛水东去不西流。
而今寻得平常事,一书一茶一山秋。
秋迁观猛是很磨人的一件事,九月的阳光依然炽烈,视野好的山顶阴凉也少,今年我用车身和后备箱搞出一小片阴影,买了一个户外椅,加上一杯茶,趁着丝丝凉风,有些奢侈的感觉了。
猛禽大多时间都很少,一天过个三四十只正常,过百少见,描述起来就是“远处飘来两只猛禽,一只是雀鹰,另一只也是雀鹰……”。中间大量的空闲时间,我一般用看书来消磨。
带到山上的书,不能太无聊,也不能太有趣,无聊则看不下去,烈日下更显焦灼;有趣则废寝忘食,我就曾经看书太入迷,错过两只从头顶飞过的雕。
早些年看的还是纸质书,当智能手机越来越便利后,便只看手机了。这两年随着年岁增大,记忆力越来越差,看到后文忘了前文,经常要返回去温习一下,电子版便没有那么方便了,又重新拾起了书本。
各类书中我最喜欢的还是史书,在洛阳看历史书的一个好处是经常能看到有关本地的记载,每到此时,我便看向山下的市区,透过高楼大厦,仿佛能看到史书中的场景。记的当年有个爱好历史的外地网友给我说,她来洛阳旅游时找到一些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地点,尽管早没有当年的模样,但依旧可以让她感到震撼。你踩着一个千年前历史人物的脚印,黄土中掩埋着种种波澜壮阔的往事,想想也让人激动。
上山,山风微凉,秋意渐起,不亦乐乎;猛来,辨之、数之、拍之,不亦乐乎;看书,至精妙处,抚掌赞叹,不亦说乎;无聊,见持股大涨,不亦乐不可支乎。
21年的猛禽秋迁没有什么大的惊喜,期盼中的白肩雕和金雕都没有出现,草原雕也失约了,甚至第一批大群通过的凤头蜂鹰也延迟到了九月十日。不过九月八日在上山的路上拍到了我在洛阳的新记录白腹隼雕,算是“出道即巅峰”了。
今年出现的新情况是部分猛禽脱离原来的通道,从偏东一些的山坳过去,给我的观测增加了难度,我仔细研究了风向和人类活动,没有找到合适的原因,通过前几年观测总结出来的规律又被打破了,或许给猛禽的迁徙找各种各样的理由就是观测的乐趣之一。
这个秋季是我换镜头后第一次观猛,佳能的328在春夏两季表现突出,让我对这个秋天充满期待。实际操作时,加了两倍增距镜后,对以飞行为主的猛禽对焦明显变慢,让我丢掉了好几次机会。去掉了增距后拍了几天,本以为出片率会大幅提高,回看时却发现惨不忍睹,拍猛禽长焦才是硬道理。
到21年秋迁结束,我在洛阳共记录了二十九种猛禽(包括短耳鸮、长耳鸮、纵纹腹小鸮三种鸱鸮科的),比20年增加了白尾海雕,白腹隼雕两种,老龙山比上年增加了靴隼雕和白腹隼雕两种,达到二十三种。今年由于部分猛禽改道,记录的总数是1760只,最多的一天660余只,最少的一天两只,其中乌雕、白腹隼雕、短趾雕、靴隼雕四种雕类共16只,再次创出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