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整个吴越争霸的历史,就是复仇的历史。
吴王阖闾称霸中原,一部分原因就是伍子胥要复仇楚国。楚平王杀了伍子胥的父亲伍奢和哥哥伍尚,伍子胥逃到吴国发誓报仇。后来吴国终于攻破楚都,这时候楚平王已经死了,因为没抓着楚国国君楚昭王,伍子胥恨恨地挖了楚平王的坟墓,出其尸而鞭之。
此之谓“伍子胥掘墓鞭尸”。
越王勾践元年(前496年),吴王阖闾得知勾践父亲允常去世的消息,于是出兵攻打越国。在檇李,勾践用计打败了吴国,重伤了吴王阖闾。阖闾临终前,告诉儿子夫差(《吴越春秋》里记载夫差是阖闾的孙子)说:“必毋忘越”(《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从此,“夫差使人立于庭,苟出入,必谓己曰:‘夫差!而(你)忘越王之杀而父乎?’则对曰:‘唯,不敢忘!’”(《左传•定公十四年》)
越王勾践三年(前494年),勾践听说夫差为报父仇,正加紧训练军队,准备攻越,遂不听大夫范蠡的劝阻,决定先发制人,出兵攻吴。吴王夫差发精兵攻击越军。两军战于夫椒。越军战败,损失惨重,仅剩5000余人,退守会稽山。吴军乘胜追击,占领越国首都会稽城,包围会稽山。
此之谓“会稽之耻”。
越王无奈,采纳大夫范蠡、文种建议,派文种以美女、财宝贿赂吴太宰伯嚭,请其劝吴王夫差准许越国附属于吴。夫差不听伍子胥谏言,没对勾践斩草除根,接受了请和。
接下来,就是著名的卧薪尝胆的故事了。(尝胆是勾践干的事,卧薪不是勾践干的)。
二十余年后,越王勾践二十四年(前473年),吴王夫差二十三年,勾践最终灭了吴国,终于一雪会稽之耻。
男人报仇,二十年也不算晚。
终于进入正题了。
《吴越春秋》是东汉赵晔撰写的史书。主要叙述春秋末期吴越争霸的故事,同时兼叙了部分楚国历史。《吴越春秋》在体例上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史书的特点,全书所叙重要事件都明确标示年代,故事情节曲折多变,引人入胜。但也有许多故事荒幻离奇,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几乎纯粹是小说笔法了。
一方面,书中许多故事在正史中有记载,而且很多直接硬搬《史记·吴太伯世家》、《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史记·伍子胥列传》等篇章的内容。但作者把它们写入本书时不是原封不动地袭用,而是依据传说或发挥想象,增加了许多生动的细节。比如,对于伍子胥奔亡过程中的渡江、乞食二事,《史记·伍子胥列传》叙述简略。而到了《吴越春秋》中,这两件事所占篇幅甚多。其中渡江一节增加了躲避侦探、渔父唱歌、芦中待餐的情节,乞食一节出现击绵女这一贞烈大龄剩女形象。和《史记》的相关记载相比,《吴越春秋》对伍子胥奔亡一事的叙述不但文字量大增,情节复杂,而且险象环生,扣人心弦,更富有小说的特征和魅力。
另一方面,《吴越春秋》又吸收许多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使很多事件明显带有荒诞离奇的色彩。书中记载了一个武艺高强的女子,名字叫越女。越王勾践请她出山训练士卒,路上碰上一个叫袁公的老头,两人切磋剑法,“袁公则飞上树, 变为白猿。”于是越女武艺大进,天下莫敌。这就有点小说的味道了,金庸小说《越女剑》中武功可以以一敌数千的阿青就是以这个越女为原型。
《吴越春秋》很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书中的几位主要人物如伍子胥、范蠡、勾践等人都写得很成功,个性非常突出,尤以伍子胥的形象最为丰满。他奔亡吴国之后,前期小心谨慎,后期成了托孤老臣之后,则直言强谏,出语激切,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发展。
《吴越春秋》特别注重对于人物形象的外貌描写,以此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伍子胥“身长一丈,腰十围,眉间一尺”,是位伟岸的男子汉大丈夫。刺杀吴王僚的专诸“碓颡而深目,虎膺而熊背”,是不怕艰险的勇士模样。范蠡对文种说勾践“为人长颈鸟喙, 鹰视狼步”,是可与共患难不可共处乐的恶人。类似的外貌描写着实增加了语言的表现力。
曲折的故事情节、荒幻的神话传说、强烈的复仇意识,贯穿于本书的始末,让人读来兴味盎然。也正因为有许多荒诞的神话传说,该书常忽于史实,因此该书并不为史家所重。
最后,引用一首诗来结束本文。
诗曰:
犹来吴越尽须惭,背德违盟又信谗。
宰嚭一言终杀伍,大夫七事只须三。
功成献寿歌飘雪,谁爱扁舟水似蓝。
今日雄图又何在,野花香径鸟喃喃。
----唐代贯休《读<吴越春秋>》
小博注:
宰嚭:即伯嚭,官居太宰,所以又称太宰嚭,吴王夫差宠臣。
伍:即伍子胥。
“大夫七事只须三”:取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人或谗种(文种)且作乱,越王乃赐种剑曰:“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种遂自杀。】不过《吴越春秋》记载的是【越王复召相国(文种), 谓曰: “ 子有阴谋兵法, 倾敌取国。九术之策, 今用三已破强吴, 其六尚在子所, 愿幸以余术为孤前王于地下, 谋吴之前人。”】
“功成献寿歌飘雪”:指文种歌颂勾践。
“谁爱扁舟水似蓝”:指范蠡功成身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