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我一直在想:教育的初心是什么?我认为就是要打造幸福的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心情愉悦地学习,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所发展。
回顾以往的教育教学,灌输填鸭是主导,让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教师讲授是前提,让学生被动接受难以思考。一堂课下来教师筋疲力尽、口干舌燥,而学生很难温故知新,长期在压迫式学习环境中难以翻身。现在,回过头来问问自己,学生真的有学习的体验吗?真的弄懂了吗?
今儿有幸听了谭秀琴老师的分享报告,感受颇深!在对低年级儿童写诗的指导上,谭老师可谓如鱼得水,孩子们写出来的诗令人赞叹!
谭老师说:课堂改变,学习才会真正发生。这句话说起来简单,实践起来可谓困难重重……最根本的是我们老师根深蒂固思维的改变及被同僚、社会的认可。要想改变首先应该从备课开始,在文本的选择方面---我想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吧,这里应该包含甜蜜、魅力、好吃、经典性、耐品、有嚼头。教学流程的设计要由繁变简,即清晰、简洁、有条理,对于低年级儿童而言就是读-听-说-听-写-读-听。咱们在空间上也要给孩子建筑一个安全、安心、放松的环境,低年级两个人一组、中号年级四人一组,桌子的排放可以为U型。教师要以孩子的视角与孩子一起学习,教师要从姿势(蹲下、坐下、单膝跪下、少走动)、眼神(平视、温柔、关照每个人)、表情(微笑、关怀、温柔)、语言(简洁、平和、少重复、重鼓励)等方面来改变。课堂互动方式要少干预、多互动。学生要多与文本对话,可以有声读或者互读互听,生在与同伴对话时轻声说、安静听、有回应。老师这时候要等得起、忍得住、多倾听。为了真正的改变,家长、孩子、同侪、社会之间要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老师要处理好与孩子间的关系,让孩子真正的喜欢你,真实的亲近你。与家长间的关系要处理得当,适时与家长互动、取得家长的信任、支持与鼓励。适时沟通、集备,获得领导的支持与同侪的帮助。老师要积极公开发表自身的一些想法,与社会形成互动的共同体。
总之,“学习共同体”组织形式下的课堂,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还促进了学生与他人的沟通交流、与他人分享各种学习资源,提高了学习效率的同时加快了学生社会化进程,实现了课堂的多元化功能。